致命微敵

12 伊波拉:走出非洲

未來已在眼前,它只是還沒有均勻分佈。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為什麼 2014 年的伊波拉疫情讓我們吃驚?

1976 年伊波拉病毒幾乎同時在南蘇丹的恩扎拉(Nzara, South Sudan)和扎伊爾的揚布庫(Yambuku, Zaire)(現為剛果民主共和國)首次爆發。如同它的前身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一樣。

伊波拉病毒是一種線狀病毒,因病毒體呈環狀、絲狀而得名。病毒以疫情發生地附近的(剛果)伊波拉河命名。從 1976 年到 2013 年間,非洲有 24 起爆發記錄,最大規模是在 2000 年。其中之一發生在烏干達的古魯(Gulu, Uganda),共有 425 起病例,奪去 224 條生命。

其他大多數疫情的人命損失則小了許多。這是大多數科學家和公共衛生官員期望的,而非 2014 年的全面大流行。

伊波拉神秘地存活在中非赤道森林深處。直到今天,我們仍不確定它的動物帶原者,儘管我們認為它可能是果蝠。每一次現身於人群裡,它都在偏遠又孤立的地區,使得大多數病例只能依靠有限的資源並由小型的公衛支援團隊處理。

人傳人最危險,它容易發生在醫療院所,因為病患都在那裡接受治療。如果沒有現代防治感染方法,包括手套和其他保護設備,這些醫療機構常常成為「病例擴大器」。為了阻止伊波拉病例以這樣的傳染途徑繼續出現,首要的應對措施是請出傳染病控制專家,和準備能夠防止感染的醫療用品。儘管缺乏有效針對伊波拉病毒的治療方法或疫苗,這些標準方法仍然有用,疫情相對快速地沉寂了。

然而,2014 年 3 月,伊波拉病毒並未出現在它的老巢──赤道非洲,而是出現在中西部幾內亞東南部的沿海林區。據推測,引發之後西非疫情爆發的第一個病例是名幼童,他可能在他的小村莊附近的一棵空心樹中與蝙蝠接觸而感染了病毒,在出現高燒、嘔吐和出血性腹瀉等症狀的兩天後去世了。

許多因素促成了 2014 到 15 年間的流行病蔓延,包括:在蒙羅維亞、弗里敦和科納克里(Monrovia, Freetown, and Conakry)擁擠的貧民窟,居民遵循傳統喪葬儀式,與感染者屍體大量接觸,這極大地放大了疾病傳播。當地衛生保健結構上的不足,無法將伊波拉病毒感染者與其他病人隔開,且缺乏設備或訓練有素的人員提供適當的照護。因此,用世衛組織的話說:「點燃了多重傳播鏈」。 許多人將患病的親戚藏起來,而不是將他們帶到醫院或診所,這行為對病患毫無幫助,他們只會在那默默地死去。未被保護到的非洲醫師和護理人員染疫,死亡人數之多令人難以置信。世衛組織和其他國際組織未能認知到問題的嚴重,所以沒有採取行動,這項危機就被延伸了。

正如世衛組織幹事長陳馮富珍博士在 2015 年 9 月於倫敦會議中發表的觀察:「像伊波拉這樣的疾病揭露了衛生系統的裂縫,並利用了每一個縫隙開裂的時機」這句話一直以來都是事實。

所以這次有甚麼不同呢?

【以下刪除】

[上一章] . [目錄] . [下一章]


Created: May 30, 2021
Last Revised: 06-24, 07-02羅, 07-31
翻譯:孫詠淳、單維彰,審訂:羅時成
© Copyright 2021 IPLA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學士班     [Hom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