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如雷般隔著海灣由中國而來!
──魯德亞德.吉卜林〈曼德勒〉(1890)
在 2003 年二月底,強尼陳(Johnny Chen),一位先前健康的 47 歲駐上海華裔美籍商人,在發高燒及呼吸困難的情況下正從香港返回新加坡。航班改降至河內,而他被送往法國醫院。
碰巧,卡洛.沃班尼醫師(Carlo Urbani),一位傳染疾病及熱帶疾病的專家兼無國界醫師組織(Medecins Sans Frontieres)的義大利分會長,正在河內醫院替世界衛生組織服務。他贏得了和他一起在越南與柬埔寨對抗地方性疾病的同事們的尊重。當無國界醫師這個受人尊敬的組織在 1999 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時,沃班尼醫生是其中一位在當年的 12 月 10 日(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與挪威國王一同參加典禮的受獎者。憑藉一些獎金,沃班尼決定創建一個基金,為世界上的窮人提供關鍵藥物。
儘管其他醫師認為流感是各種可能性中最高的,但沃班尼意識到強尼陳並沒有典型的流感症狀,因為他在出現發燒、腹瀉症狀後一禮拜才演變成重症。
沃班尼用抗生素及所有現代且設備齊全的醫院可提供的醫療服務予以治療,但都沒有成效。直到那時,沃班尼醫生才明白這個疾病和他生涯中所遇過的都不一樣。
在使用了七天的呼吸器後,強尼陳被以飛機救護送醫至香港,儘管已得到一流的緊急照護,他仍在 3 月 13 日過世。回到河內,沃班尼意識到他最深的恐懼:醫院裡的其他病患與健康照護工作者也出現相同的症狀。沃班尼已經感染了至少 38 人。沃班尼與位在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總部聯繫,隨後封鎖了醫院,以遏止神秘的感染源。
這個故事真正開始於幾個月前,當時在中國廣東省發生了看似異常嚴重的流感,中國廣東省常常是世界上每年流行的流感毒株的發源地。在 2002 年的 11 月,史托(Klaus Stohr)醫師,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流感計畫的經理,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有關中國疫苗接種計劃的例行會議。一名廣東省的醫療保健官員告訴史托醫師,在廣東鄰近香港的地區,有幾人死於嚴重的流感病毒。每年的這個時候,流感偵查部門都高度警惕新的毒株從中國和遠東地區出現—該地區是世界上人類與大量豬隻、家禽及水生鳥類如鴨與鵝等最密切接觸的地區。這些鳥類是病毒的天然宿主。
在 2003 年 2 月 10 日,新發疾病監測計畫(ProMED)張貼了醫學博士康尼翁(Stephen Cunnion)的以下詢問:
你們聽說了廣州的疫情嗎?我的一位從老師聊天室認識的熟人住在那兒,並告訴我那裡的醫院已經關閉,人們接連死亡。
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中,ProMED 對這次疫情的持續報導,在世人對另一種新人類病原體的了解、識別和控制上扮演關鍵角色。
史托將病毒樣本從他 11 月的中國行帶回日內瓦。當實驗室分析顯示此病毒只是一般的流行病毒時,所有人都降低了他們的戒心。然而,在 2003 年 2 月,嚴重的肺炎症狀在香港附近地區出現,這次的唾液及血液樣本中沒有任何流感的證據。史托醫生說:「我們不再懷疑,而開始擔心」。
那時,許多世界各地經驗豐富的公共衛生專家被邀請對於這正在發生的事分享看法。我記得每天有來自香港、東南亞、日內瓦 WHO、亞特蘭大 CDC、貝塞斯達 NIH 和華盛頓 HHS 事件指揮中心的出席者參加電話會議。當我聽到這種未知的疾病突然地在無戒心的大眾間爆發,我想到了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詩句「黎明如雷般隔著海灣由中國而來!」。這次爆發確實像從中國傳到香港和越南的雷聲一樣。
雖然在世衛組織所召開的許多電話會議上,似乎有數百人參加,但史托和黑曼(David Heymann)博士令我印象深刻,他們當時是世衛組織傳染病小組的執行主任,負責協調所有國際調查活動。在疫情爆發初期,「未知狀態」的起因顯然增加了一種高度的關注感。黑曼努力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個實驗室作為一個團隊一起工作,這是世衛組織最美好的時光之一。
【以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