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禮讚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1949 禮讚,楊儒賓著,聯經, 2015, ISBN 978-957-08-4608-9

我在二二八假期這天讀完這本書並寫下書摘,也算是某種「紀念」行動吧。

楊儒賓教授文筆了得,而我可不認為這和他從中文系畢業有因果關係。 這本書成功「賣」給我兩個觀念:

  1. 1949 年的「撤退」是中華文化或漢文化或 by whatever name 在二千多年的歷史上, 與東晉南遷、南宋南遷等量齊觀的第三次大規模南遷。
  2. 1911 年農曆 2 月 28 日,梁啟超抵達基隆港,是為影響台灣至深至遠的另一個二二八事件。 梁啟超與林獻堂等櫟社臺灣仕紳會面,提出「議會路線」的抗爭策略, 此策略成為台灣人爭取自由平等人權乃至於國家格局的主要路線, 從日治時代經國民黨時代直到現在,基本原則不變。

倒不是說楊教授的書裡僅有上述兩個重點,只是其他的論述都由我自己想出來了。 可即使是自己想出來的,經由這位專業的學者映證,心裡更篤定了些,而且, 讀了他的文字還是誠服於他的文采和知識底蘊。 他在這本書裡的主要論述寫在 p.22 的自序裡,而他也知道這些論述乃 「信者自信,疑者自疑」。我先讀完書才讀本文前的三篇序, 認為這三篇序也寫得好,至少那兩位作序的院士和董事長,看來是真的讀過了書才寫序的。 後者是楊教授在台大中文系的同班同學,特地輕輕一語帶出一則訊息: 楊教授出自台中農家。

為節省時間,以下僅抄錄簡短訊息或佳句,比較長篇的論述,就拍照留存吧。

1949 花果飄零。 --唐君毅

破碎山河誰料得,艱難兄弟自相親。 --梁啟超

1949 年 12 月 7 日,總統令:政府遷設台北。

p.38

我們發展出中國佛教史上最典型的人間佛教, 我們發展出民國哲學史上最具創造力的新儒學。

p.48

受難者的劫難可轉為禮物, 使得原初的加害者與受害者同時獲得救贖。

p.49

真正的歷史判斷只能在歷史行程終了,才可見出。

p.54

最糟的是:化力量為悲憤,化悲憤為耽溺, 我們就在無窮後退的抱怨聲中,淘空了自己存在的根基。

p.62

歷史不見得是人可以自由選擇的,但歷史事件的意義卻是人民可以創造的。

p.79

後世欲知江山興廢,且參昔日渡海因緣。

p.85

苦難是創造之母,1949 夠苦、夠災難,加持的人力物力也夠豐富, 原則上它蘊積的創造力道應該很可觀。 事實確也如此,但我們有理由期待臺灣的發展應當要更好, 如果沒那麼好,很可能我們對苦難的咀嚼仍然不足, 汲取的養分也還沒有充分轉化成足夠的動能, 所以 1949 還是應當繼續傾洩它的苦難故事。

p.140

在即難思,思即不在。
這不就是「測不準原理」嗎?

p.158

漢字--漢語--漢文化是臺灣人民創造力最重要的來源。

p.167

民國學術主流如果可以簡單劃分成文化傳統主義、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三大塊的話

p.170

從台北帝國大學建校的昭和三年 (1928) 起,到二戰期間的十八年 (1943) 為止, 台北帝大哲學科總共只收學生三十九名,其中連一位台籍的學生都沒有。

p.223

法令式的自由所保障的個體性,如果沒有傳統、社會的權威等因素加以節制的話, 很容易淪為自我中心,其人與世界不再有共感的能力,尤有甚者, 沒有「形式」介入的自由將會導致社會的無政府主義化, 綱常解紐,自由社會也終必失去自由。

p.224

如何面對孤立無感的主體,這已不是蛋頭學者在書房沈思的議題, 也不是個人面對自我或上帝的修行問題,而是嚴肅的社會問題。

p.226

禮者,體也。 ... 仁禮相化的人格論。

p.228

堯舜之心即是民主體制的建立,即是禮樂文化之社會自由的體現。

p.250

對過去的冷漠可以說是對現實不安的投射,也是對未來焦慮的彌補。

p.263

就像遼、金、元、清這些異族王朝的文物在今日所顯現的意義一樣, 誰還會把它們當作屈辱的標誌?

忘掉歷史是不可原諒的錯誤,但活在歷史陰影也是愚蠢的行為。


[ 回上層 ]


Created: Feb 28, 2017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17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