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中國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尋路中國 Country Driving, Peter Hessler 何偉著,賴芳譯,遠足文化, 2011, ISBN 978-986-86467-6-6

我把這本磚頭書帶在玉珠峰的旅途中閱讀。雖然這本書厚達 560 頁, 但就像美國大量印刷的平裝書一樣,屬於讓人消費的那種讀物,閱讀上並不困難, 特別適合在長途火車的臥舖上面讀。

如果閱讀它的原因之一不是為了殺時間,我會嫌它太瑣碎了。 除了上茅坑的事兒以外,他幾乎巨細無遺地記載了在中國的三段經驗。 而這三段經驗倏乎已成歷史,倒使得這本書將來或許成為一本詳細史料。 我不知道社會學者的田野調查標準如何? 我覺得這部書也可以當作三份在中國進行的田野調查「個案」。 除了很少數的篇幅以外,我感不到閱讀的樂趣(只是讀著它消磨時間), 不甚受到故事的吸引。不過,這樣說也不盡公平,我還是學到了幾樣有趣的事情; 只是,在 560 瑣碎的文字中找到三件自己覺得有趣的事,只能說我難得有這份閒情吧。

在 pp151-4 何偉議論中國學者很少研究長城的原因是, 研究長城須要具備「運動型」的人格特質,而傳統上, 『這是中國知識份子中罕見的特質』。 我認為,倒也不必急著用撕毀「東亞病夫」的激情來反抗這個言論, 這個說法倒有幾分事實,值得認真地參考。

長城會讓人著迷,獨立研究者必須是一名堅韌而愛好健行的山友, 他們必須有足夠的資源負擔自己的研究。 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新經濟主義在歷史領域的最理想課題, 長城研究被政府忽略,也被學術界忽略,它完全依賴於私人個體:把歷史當作自由市場。

... 1984 年,一個名叫黃耀會的生產線工人辭了工作, 與兩個同伴一起花了十六個月的時間,頑強地沿著一段段長程徒步穿越中國。 他寫了一本關於這段經歷的書後,移居首都,... 協助創辦了「中國長城學會」, 這個學會現在有兩本雜誌並宣導保育長城。 另一位自學成材的專家是成大林,他曾就讀於體育院校,畢業後乘了一名攝影師... 出版了八本圖文並茂的研究書籍。 英國地質學家和馬拉松運動員威廉林塞在 1986 年來到中國, 花了九個月時間沿著長城跑步和行走,從甘肅一直去到海邊。 他最終定居在北京,出版了四本有關長城的書,並創辦了「長城國際之友」組織。

... 北京大學最出類拔萃的長城研究者,是一名叫做洪峰的警察。 他曾經是一名短跑和跳遠運動員,但他一向喜歡讀歷史。 他在業餘時間研究圖書館裡的明代文稿,並探勘渺無人煙的偏遠城牆。 ... 洪峰發現了一部明代文稿,解釋風水是如何影響了北京城外長城的修築。

所有研究者中最徹底的是一位名叫石彬倫的美國人, 在麻省達特茅斯讀書的時候他曾參加過大學划船隊和越野滑雪隊。 ... 世上沒有人比石彬倫更瞭解明長城 ...

何偉在北京北郊,軍都山麓而懷柔之上,幸運地近距離觀察了中國市郊農村的一筆個案。 在中國乃至於台灣,這實在是個被重複千萬次的典型個案,不過何偉的故事頗不錯。 只要我有機會,倒也想要去拜訪那個沙峪鎮裡叫做「三岔」的小村落,吃一餐農家菜。 在 p.291 他忽然議論了中國的學習典型,並臆測了這個典型的原因。

(中國的教育內容)加入了一些新的主題,但仍舊沒有改變其基本學習策略和課堂結構。 所有東西仍然圍著記憶和重複打轉,這是中國教育的兩塊古老基石。 該傳統部分來自於文字難以書寫,孩子只能經由一次又一次地抄寫才能學會 ... 並把這種學習策略運用到其他科目上。
其實這個話題可以不必出現在這段故事裡(這本書的第二部分), 但是多謝何偉的瑣碎,他硬是扯到了教育課題,並且發表了一個有趣的看法。

瑣碎中的瑣碎是第三部。它本來是關於浙江二線工業城鎮的發展, 但是這個「個案」發展出許多條線索。這是我就算被困在硬臥車廂裡 25 小時, 也幾乎沒辦法讀下去的一段故事。 在 p.372ff 倒是精簡而生動地描繪了這些工業小鎮的樣貌。

... 到處都是只生產一種東西的村鎮。 當地人喜歡專做一種簡單的東西,部分原因是他們沒受過什麼正式的訓練, 生產這類東西不須要太多技術和投資。沿著 330 號公路 .., 在武義縣 ... 每年生產十億副撲克牌,佔了中國國內市場的一半。 八十公里之外的義烏是生產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吸管, 一個叫永康的地方生產中國 95% 的體重計, ... 菘廈鎮每年製造出三億五千萬把雨傘。 分水鎮專營鋼筆,上官鄉生產乒乓球拍,大唐鎮製造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襪子; 全世界 40% 的領帶來自一個叫嵊州的地方。

[ 回上層 ]


Created: Aug 28, 2013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13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