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發展史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台灣教育發展史,李建興著,天下文化, 2016, ISBN 978-986-320-964-5

今年的閱讀運氣很奇特,閱讀中的書籍一再被「插隊」,這一本的插隊理由很充分, 因為它是被我從師資培育中心的開放書架上「偷借」回來的,要趕快還。

這本書的作者,李博士,可能是最有資格寫這本書的人了。 而他自己也在序言裡說,如果沒寫這本書會類似死不瞑目那種感受, 可見其自我期許與社會責任感只重。 這本書從原民開始寫起,歷經大航海時代與明鄭時期,寫到今天。 在這麼大尺度的歷史、社會與政治發展的背景裡,撰寫教育史, 我也認為是必要的,甚至是唯一可能有價值的寫法; 但是讀完這一本書之後,可以確認不可能用這樣的篇幅來寫 (1000/3 頁), 它至少需要三倍的篇幅。

因為篇幅的限制,李博士的這本書只能羅列事實的梗概,簡述彼此的關聯和邏輯。 對於社會或政治造成的思想變遷 (漸變或劇變) 而導致的教育思想、制度、實踐流變, 能言者甚少。事實上,將時間的尺度縮小一些,在同治元年乃至於明治元年將歷史斷開, 可能對於我們了解 (乃至於反省) 台灣的教育現況,或許已經具備足夠的實用價值。

讀這本書之前,我最期望從書裡獲得的, 是在台灣經過「日本皇民化」而後全面「美國化」的歷史基礎藍圖上, 解析我們對於教育做了甚麼?沒做甚麼?為什麼? 而我也的確始終帶著這些問題意識在讀書;但是,沒有找到線索。 我還需要等待李博士出版另一本書,或者,我得讀更多其他的書。

戰爭在 1945 年結束了,與其說中國「戰勝」倒還不如「獲勝」來得更接近事實, 那一段兵荒馬亂的時期,日本人走光了,國民政府忽地帶進來 200 萬人口, 使得台灣的人口分布,不論就年齡、教育程度、性向與智能、政治與經濟權力而言, 都打亂了一個普通社會的正常分布,也迫使這個社會急遽改變。 但是早期的歷史彷彿都被二二八事件蓋住了,也可能整個社會都在喘息, 我實在很難建構一個圖像,看到台灣在戰後的第一個十年,究竟是個什麼模樣?

李博士在書裡 (第 8, 9, 10 章) 透露一個訊息,即國民政府大約從民國 51 年起, 才認分地留在台灣而開始了政治和軍事以外的治理。我的父親,還有許多外省青年, 也是在那一年的前後,終於在台灣落戶了。可以說,台灣的大環境, 大約從民國 45 年才開始逐漸塵埃落定,而國民政府從汲取台灣的資源而籌備反攻, 到認真看待台灣的內政 (包括教育) 的分水嶺,是民國 51 年。 在 p.152 寫到「自民國五十一年起,積極從事內政改革 (稱寧靜革命)」。

舉兩個例子來支持李博士的民國 51 年切分理論。 其一,我曾經注意到,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圖書館,大約就是從民國 51 年起,才開始有教科書的收藏。 其二,中華民國體制裡就有所謂的「全國教育會議」,只是沒有規劃固定的開會頻率。 前三次會議,依序在民國 17 年、19 年和 28 年召開,但是第四次, 就延到了民國 51 年。中間跳過的廿三年,當然不能苛責政府,那時候他們過得很苦啊。 由此可見,李博士以民國 51 年為一個分割,有其道理。 而我個人更樂於接受那個年份,因為那是我的出生年。

這本書最精采的內容,應該是第九章關於九年國民教育擘劃初期的工作摘要了。 原來早期的校舍,是委託成功大學一體設計的,難怪它們差不多都長得一模一樣。 隨後,李博士在第十章簡述從那時候 (民國 57 年) 迄今 (2015 年) 技職教育的發展, 我覺得用這麼少的篇幅講這麼重要的大課題,實在是可惜了。 第十一章以後的內容,大約就是如今的成年人親自活過的時期了。

在 p,206,李博士寫了一段教科書似乎該做卻還沒做到的概念, 出版社或許有做,但是好像沒有獨立的第三方做「教科書評鑑」這件事。

教科書的發展歷程應該具有回饋的機制和功能。 系統性的教科書評鑑結果,可以作為教師下次選用教科書與調整教學方法的參考, 教科書的編者與審查者,亦可據以修改及審查教科書內容, 甚至做為未來布劃及調整課程內容的參考。

李博士提倡「公私並立」的教科書市場。

這種民間與政府共同努力的方向是對的,建議在適當時刻,將中小學國、公、史、地等四科,一律恢復至少應有一種以上的政府版本上市 ... 沒有與民爭利的顧慮 (p.215)
所謂適當時刻,應該是指教科書市場已經足夠健全,各家廠商都有合理的利潤之時吧?

關於師資培育,李博士有一段言簡意賅的綜述:

至民國八十三年,我國師資培育政策為因應多元價值的社會變遷,產生跨時代的變革, 從師範教育體系為主的 計畫式、公費制、政府分發 的師資培育制度, 改以 儲備式、自費制、擬定甄試制 的多元師資培育制度。 (p.218)
上個月在台大舉辦的師培研討會上,我親自聽到藝教師培司的司長說: 「當前師資培育最大的問題就是生產過剩」。如果是儲備與甄試制,以後若再加上評鑑, 則哪裡會有「生產過剩」的問題呢?萬一產量不足才是政府要擔心的事, 儲備豐富則是新制度成功的表現才對呀。所有的大學科系,應該都生產了過量的畢業生吧? 至少數學系應該是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數學系就該減招啊, 優秀或適任的數學家或數學教師,似乎從來沒有足夠過。 由以上司長的談話來看,雖然制度改了,但是執行者的觀念還沒有改過來, 難怪台灣的許多政策在執行面都常有落差,執行者的哲學教育是很根本的。

從這本書的參考書目裡,我又查到其他的教育史書,待我慢慢觀來。


[ 回上層 ]


Created: Nov 17, 2016
Last Revised: 2017-02-18
© Copyright 2016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