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你贏的機率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統計你贏的機率,Horace Levinson 原著,葉偉文譯,天下文化【科學天地59】2004, ISBN 986-417-324-3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是個災難:統計和機率是兩回事。 這本書的確在許多競賽型的遊戲上詳細討論了輸贏的機率, 但是用的並非統計方法,而是以那些賭博或博奕作為介紹機率的動機與範例。 在第一部『機率』(佔了全書大約 2/3 篇幅)之後, 作者才開始在這本書的第二部講『統計』。 書的內容倒是將機率與統計的不同和關係,做了明確的說明。 例如第二部之第一章(第14章)的標題就是『由機遇到統計』。 一個精明的新手,在讀懂了書的內容之後,難免要懷疑這書名是怎麼回事?

這本書的原文版其實一共以三種名字出版過三次, 而中文譯名選擇合併了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名字。 Levinson 最初出版的是 1939 年的《你贏的機會》(Your Chance to Win), 據說頗受好評,而在 1950 年增補了及至 1948 年的新資訊之後, 改名為《機會的科學》(The Science of Chance)第二度出版。 最後,以重新發行絕版書籍聞名的 Dover 公司邀請 Levinson 再版一次, 就是這份譯本的來源:1962 年出版的《機會、命運和統計》 (Chance, Luck and Statistics)。 所以,這本書的譯名大概就是這樣來的。 從書名的沿革,大約可以猜想,這本書的重點是機率,而非統計。

Levinson 出自 1930 年代的普林斯頓, 他的主要專業生涯應該是在運籌學方面。 而他在這方面的興趣與專業,表現在第17章和隨後的兩章內。 我們可以想像,在 1939 年, 這本書成功地對社會大眾介紹一種令人興奮嚮往的新知識或新方法。 這本書的原創性內容,隨著時間擴散,經過別的作者轉手傳播, 逐漸散見於後來的數學科普書籍、介紹統計、經濟、社會學的大眾讀物中, 甚至也在雜誌的社論或專題報導裡出現, 所以逐漸成為一般知識份子的常識。 我不便一一列舉,譬如關於「賭注加倍法」的討論, 關於保險和股票的基本原理,關於「癌症死亡率節節上升」的批評, 都可能是這本書的原創性內容,而現在變成了常識。

但是,用幾乎七十年的後見之明來影射一本經典「過時」, 實在是倒果為因了。 正是因為經典的成功,使得知識得以如此廣泛地傳播, 而在半個世紀之後成為共通的知識,讓後代得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發展。

這本書很少講歷史故事,只有極短的篇幅非常簡略地提起卡丹諾、巴斯卡、費馬、 拉普拉斯和高斯這些名字。 跟最近以機率或統計為主角的數學科普比起來, 這本書也極少涉及統計的數學定義或公式, 可以說只列了平均值、期望值和標準差這些公式而已。 但是,讀者在基本排列組合方面的成熟度是必備的(高中二年級程度就夠了), 否則會在作者詳細推導梭哈或其他賽局的機率時,跟不上他的思想。 而這本書裡運籌學、廣告、管理科學這些方面所舉的例子, 後來已經逐漸獨立成為自己的學門,因此不常見於數學科普讀物了。 作者以兩章(10和11,而且是很厚的兩章)深入討論梭哈(換牌的勝算變化), 在13章後半深入卻稍不詳細地討論橋牌的叫牌策略, 都是很特別的題材(也許是因為我在這些方面實在沒有興趣,所以缺乏常識)。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的第一部『機率』教了我不少知識,有些還蠻硬的, 讀起來比較新奇有趣。相對地,第二部『統計』則因為年代的關係而較少新知, 且各種舉例也感覺比較遙遠。 在翻譯方面,葉偉文先生稱得上是一位翻譯科普讀物的重量級人物了, 他的準確和平易應該都沒問題(除了書名以外,我也不懂是怎麼發生的)。 我對編輯有點意見:p.277 的表格內有些明顯不合理的數據, 雖然讀者應該可以自己猜想正確的數據,這卻是不該發生的簡單錯誤。 p.289 對人口的「積極限制」和「預防抑制」的說明和舉例看起來不太一致, 感覺不太對,但是沒有原文可以比對。 p.204 提到一本 1940 年代出版的《橋牌的數學理論》 (主要作者是著名的數學家 Borel), 使用「電子計算機」算出各種牌型分配的機率,應該有誤。 1940 年還沒有電子計算機, 當時最先進的是以繼電器和電話交換機製造的電機型計算機。 我找不到這本書,但是在 JStor 可以看到美國統計學會期刊上的書評。 除非原著指的是 1955 年再版的版本。 試想,那本書於 1940 年初在法國出版,而當年 5 月 10 日德國就入侵了法國, 不久之後法國便全境失陷,那本書當年一定賣得不好。 我也不知道 1955 的版本是否有更新內容, 至少那是有可能用到電子計算機的時代了。

推薦給誰讀呢? 對於真正的成年人新手,推薦看第二部『統計』。 對於有高中生排列組合之基礎,或者有興趣負擔同等份量的思考和計算的人, 推薦看第一部『機率』。


[ 回上層 ]


Created: Feb 12, 2007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07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