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 陳正茂編輯,獨立作家出版, 2016, ISBN 978-986-9363-03-7.

此書是陳正茂教授蒐集與編輯的成果,他是澎湖人,1959 年生, 輔大中文系畢業、政大歷史所碩士,專研政黨史,似乎對青年黨人特別熟悉。 現為台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專任教授。

常燕生 (1898--1947) 是當年主要「第三勢力」青年黨的領導人物之一, 孫文「三民主義」以及胡適「東西文化」的批判者, 山西省榆次縣的富商望族子弟,生於北京,故以「燕生」為字。 常君所受的教育「不過」是師範學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部), 而他的博學、敏思與辯才,實在超出學歷甚多,只能說他真是天才。 讀他的文章,相當佩服。譬如我在讀此書的過程中,也讀了李弘祺院士的《卷里營營》, 兩人寫作的時間隔了將近一個世紀,但寫作時的年齡則常君年輕了快要五十歲, 且一個人是享譽國際的歷史學者、另一個僅是師範學校的畢業生, 可是兩人在論史的時候,語出幾乎一轍,年輕的常君寫下的史學見解, 跟李院士的闡釋幾乎是一樣的。我有幸恰好讀到兩篇可資對照的文章, 心中激動不已。

陳正茂寫在此書的〈代序〉可以當作常君的人生簡傳。 這本書本來的企圖是收錄常君在教育:主張破除教師和學生的階級劃分(我不予置評)、 文化:主張孔子之「教」非宗教、反對用「東」「西」區分世界各族的文化, 方面的短文(多半投稿於報章雜誌的社論),但是此書難得地找到失傳多年的 〈三民主義批判〉;它原是一冊小書,現在全文收錄而重新排版於此書 pp.240-97, 成為這本書的另一項重要貢獻。 常君批判「三民主義」之邏輯犀利,分析精確,很值得讀; 可惜現在「三民主義」不必等他來批判也失勢了,於是他的批判也就不必再讀了。 此外,雖然我佩服他的論述,但是直覺他的論說太理性,在現下這個時代, 那麼冰涼理性的文字,恐怕也難以引起讀者的注意了。

p.32 推薦美國學者 J. M. Baldwin 的心理學史。關於「思想」的心理學,他談到

我們空想【單:我猜他說的是「冥想」吧?】是思想進化的原因似乎是錯了, 因為我們曉得,我們的智識絕不是從空中樓閣的幻想得來的, 好逞幻想的人,我們往往叫他做收不住心的人, 絕不能發明什麼的;反之,只有苦心孤詣的人,才能產生有價值的思想。 然則思想的材料究竟在何處呢? ... 不是空想而來,亦不能與個人已有的經驗相差過遠 ... 思想的淘汰作用有兩個標準: 內在的習慣標準 (The test of habit),外界的事實標準 (The test of fact)。       (p.28ff)

五千年中國教育制度,有三次絕大的革命: 第一次是春秋末年打破王室的庠序學校,創立私人講學的制度; 第二次是漢以後隋以前四五百年之間,將古代的遊學制、村墊制,漸漸融會化合而產出一種科舉考試的制度; 第三次便是 1902 年,經過拳匪事件之後的廢科舉立學校。 ... 從軍國主義到實利主義,從日本式教育到英美式教育,從中央集權到地方自治, 從嚴格干涉到自動自治。 ... 不滿意日本式教育者,固然已佔全數之全數,即不滿意於英美式的教育者,也已經十分中佔有九分以上, 目下所謂教育改革者,也不過「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p.34ff)

近世的教育制度,濫觴於文藝復興以後,而完成於普魯士弗烈得力大王時代, 正是軍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合併的結晶品。 以後雖然有了分化的趨勢,如法德諸國,軍國主義的色彩較重, 而英美諸國,則偏重於資本主義 ... 自 1902 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到現在 【單:1921 年 9 月 25 日】, 二十年來的教育制度都是取法於日本,日本又是從德國學來的, 故中國過去的教育制度,可以說是屬於大陸派的,是較偏重於軍國主義的。 然而中國的國家組織,並不能像德國、日本那樣強固, 因之軍國教育的好處都不能見,而機械的不自然的毛病卻到處發現。 ... 我推測以後中國的教育制度,大約是要從軍國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 ... j      (p.121)

p.165 推薦保羅孟祿 (Paul Monroe) 的《中等教育原理》 (Principles of Secondary Education),此君可能是我國 6-3-3-4 學制的來源。

以下的話,其實是翻譯 Pittsburgh 語言學教授 Winifred Stoner 寫在 Nature Education 裡的話。

Dr. Bushnell 曾說:工作是為一個目的,而遊戲本身就是目的。 ... 人生的幸福,一半是由想像得來;知道想像的人,才是真正有幸福的人。       (p.200ff)

發表於 1930 年的〈教育制度在人類社會進化史上之過去與將來〉很值得再讀。

宗教制度發生的主因,我以為是人類的求知慾。 因為人類有求知的慾望,所有對於自身以外的環境 ... 都想進而求一種解答。 ... 宗教、玄學、科學,是人類求知慾發展的三個階段。       (p.230)

常君有多篇文章反對「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二元論。 但是,他倒也批判了我們自己的文化。 他的話,現在似乎已經是老生常談,但是當年 (1920) 或許是一個開頭吧。

中國人對於求真的思想最不發達,所以論理學不能成立,物理學也不能成立。 上古的哲學,講到名言,不是因是因非,便是白馬非馬。 佛教到了中國,便把在印度的那種激烈爭論的態度失了。 一般人所曉得的佛學,只是非有非無,不落言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 反倒助成了中國人籠統含混不耐思辯的習慣,這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大特點。 ... 中國人對於審美的觀念也很薄弱 ...       (p.343)


[ 回上層 ]


Created: July 25, 2018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18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