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敦煌二五四窟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陳海濤、陳琦 (2020)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臺北市:三采文化。 ISBN 978-957-658-245-5

書封:圖說敦煌二五四窟

這本書美極了。兩位作者是中國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同學, 後來分別在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修得碩士學位, 2006 年畢業後同赴敦煌,從事研究與影片製作。 這本製作精美的書,是臺灣的出版品。 我有個感想:當國家富足了,人民就會才情洋溢,不再汲汲於營生, 於是才有足夠的人來做這等細緻的研究, 也才有人能將敦煌 492 窟當中的一窟寫成一本書。

進入第二五四窟,正中央是個方柱,裡面的主尊是釋迦摩尼雕像。 左方(南壁)延伸到後方(西壁)的中軸線,以過去千佛為底, 中軸線之右是未來千佛,一直延伸到右側(北壁)。 千佛都是小幅佛像,只有西壁的中軸線上有一尊「神秘的」白衣佛像畫得較大, 他的身分尚未獲得研究者的一致確認。

中心塔柱之前的窟頂是挑高的,做成人字披屋頂, 甚至做出屋樑、斗拱和藻井造型; 因為這個空間是從岩石中鑿出來的,在結構上並不需要樑柱, 所以我說它們是「造型」,想要模仿出建造者(或資造者)心目中理想的禮拜空間。

南北兩壁高於視線各鑿了五個佛龕〔讀堪〕,一個闕形,四個券形。

P206ff:南壁闕形龕券形龕

在視線高度,則左右兩側各有兩幅「說故事」的壁畫。 南壁闕形龕的下方是一幅面積較大的壁畫, 說的故事是釋迦降魔成道。這幅畫在悉達多莊嚴的圖像周圍描繪了 60 隻「群魔」, 有些是妖怪,有些是惡徒,有些(很不幸地)是魔女; 不像西域的魔女之中還有老嫗〔玉〕,也許來自巫婆形象吧, 這幅圖裡的魔女都是年輕貌美的,但是釋迦摩尼讓她們看到自己年邁的形象而予開示。 眾魔的表情,從上層的猙獰攻擊,到中層的猶疑,到下層的臣服。 書裡擷取了 37 幅局部圖像,還搭配著硬筆解析的素描。

P139ff:釋迦降魔成道

說「降魔」故事的《普曜經》中,記述魔女有 32 種誘惑的姿態。 文字描寫得相當生動,讀起來真好笑;在電影裡經常會看到這類「搔首弄姿」的表演, 還沒看過能一次做出 32 種姿態的。

一曰張眼弄睛,二曰舉衣而進,三曰言口並笑,四曰輾轉相調, 五曰現相戀慕,六曰更相觀視,七曰姿弄唇口,八曰視瞻不端, 九曰嫈〔嬰〕嫇細視,十曰互相禮拜,十一以手覆面,十二迭相捻握, 十三正住佯聽,十四在前跳蹀,十五現其蹕腳,十六露其手臂, 十七作鳧〔浮〕雁鴛鴦哀鸞之聲,十八現若照鏡,十九周旋出光,二十乍喜乍悲, 廿一乍起乍坐,廿二意懷踴躍,廿三以香塗身,廿四現持寶瓔, 廿五覆藏項頸,廿六示如閒靜,廿七前卻其身遍觀菩薩,廿八開目閉目如有所察, 廿九俾頭閉目如不視瞻,三十嗟嘆愛欲,卅一拭目正視,卅二遍觀四面舉頭下頭。
(p.175-6)

降魔成道壁畫的對面,「可能是莫高窟北朝壁畫中唯一未有最終定論的因緣故事畫」。 作者暫時稱它為「釋迦降服龍王(說法圖)」。

南壁的第二幅故事壁畫,面積稍小(大約 3/4 坪), 說的是薩埵〔朵〕捨身飼虎的故事。 相對於前面那一幅畫,它有更複雜的時間流動,更像連環漫畫。 而這幅壁畫的解析,則是這本書的重要貢獻,放在第二章,詳細說了 60 頁, 佔全書 1/4 篇幅。

例如壁畫的右上角是刺頸跳崖的場景,發生在飼虎之前。 畫面中央偏下則是飼虎的當下。 畫面左側有一座塔,同一座塔卻用了三種不同的視角,分別代表一種說故事的觀點。 如果沒經過這樣的解釋,我大概會嘲笑畫師不懂透視吧。 但是讀過解釋之後,就再次告誡自己不要小看了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人。 壁畫的每一小區都被局部放大,做繪畫技術、構圖設計、佛經映證的解說, 搭配現代筆法的素描解析,還有其他同樣題材圖畫或浮雕的比較。 這一章著實精彩。

P45ff:薩埵太子捨身飼虎

例如,以下是刺頸跳崖的局部壁畫,作者解析畫面中兩個薩埵在兩個不同的時刻互相凝視。 在文字解說之後,這幅畫面讓我相當感動,原來靜置的圖畫可以這樣呈現流動的時間。 說完視線與相望的構圖之後(作者拿《洛神賦圖》當作旁徵), 作者以「類似西方」的方法解析這個畫面的幾何構圖, 他們用兩個大三角形,三個小三角形來解釋構圖上的對稱與流動。

P65:刺頸跳崖

我說作者的幾何式構圖解析是「類似西方」的方法, 可是他們在書末卻表達了中國早年即有的眼光:

顧愷之論〈北風詩〉一畫時,便已專門論及繪畫的「形」之美: 「美麗之形,尺寸之制,陰陽之數,纖妙之跡,世所並貴。」 這段論述最重要的價值在於,顧愷之把「形」之美與尺度問題聯結了起來。 劉勰在《文心雕龍.定勢》中也指出: 「如機發矢直,澗區湍回,自然之去也。 圓者規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 其中「發則直、曲則回、圓者轉、方者安」的比喻, 具有一種幾何與力學的「尺度觀」。 這些藝術實踐的表現與「尺度觀」的提出,處了藝術創作的規律和藝術家的悟性使然,大約也可以歸結到魏晉南北朝期間,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數學教育與研究、 天文學、材料科學、工具研發、地理科學等多方面取得的成果。 祖沖之 (429-500) 求出了高精度的π值, 其《大明曆》的某些關鍵資料與利用現代科技得出的數值相差極微; 而河西地區也有高水準的數學家存在, 成書於十六國後期至北魏初期的數學教科書《孫子算經》刊行於世, 其中教授了許多數學及應用技巧; 完備的圖學概念被建立了, 例如劉徽於西元 263 年以「析理以辭,解體用圖」的方式, 對勾股定律的證明、圓形直徑的獲得做出了精彩直接的幾何推演設計。 這些成就或許使得當時的人們有能力以一種具有「尺度」的目光去看待、度量與表現世界。

【接下去兩段分別用幾何方法解析「捨身飼虎」和「割肉貿鴿」兩幅壁畫, 算是還不錯的嘗試。】
(p.232)

從顧愷之與劉勰的話,連結到祖沖之的算與劉徽的圖,我是感到牽強的; 雖然作者寫到數學就顯得「有隔」, 例如劉徽成就的是圓形周長的幾何推演(並無「設計」吧)而非直徑, 但是無損他們最後想要獲得的結論: 「這些成就或許使得當時的人們有能力以一種具有『尺度』的目光去看待、度量與表現世界。」

捨身飼虎壁畫的對面,是割肉貿鴿。雖然這兩個故事確實有對稱性, 但是刻意把它們畫在同一窟裡,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出資人的性格吧。 我們不知道他/她是誰?其實我並不想知道。

[ 回上層 ]


Created: July 23, 2021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1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