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魅力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北歐魅力,黃世嘉,天下【天下財經121】2006, ISBN 978-986-6948-38-1

這是一本消費型的書籍。 購買消費型的書,和消費性的閱讀,都不是我的習慣。 但是既然師涵買了它,而且讀完之後隨意擺在茶几上, 我也就隨意拿來看看吧,畢竟最近哈北歐的話題也有逐漸增溫的趨勢。

這本書算是滿足了消費型書籍的價值:很容易讀完。 我大約坐下來兩次,總共花兩小時讀完全書吧(包括照片底下的說明文字)。 對於那些真正讀書快的朋友,可能花 45 分鐘站在書店裡就足夠翻完了。 我不知道該不該說「失望」,畢竟它本來就不是想要寫給我看的書。 作者,黃先生,想像是個聰慧敏捷有點個性想法,而且算是春風得意的年輕人吧, 三十出頭,見過世面,基本上人生順遂,但得來絕非僥倖。 他想要在這本書裡注入社會批評的理性元素, 但是可能又要追求輕薄短小,整本書實在寫不出深度來, 那些想要表現的批判思考,全都變得膚淺到令人惋惜。 就他提供的旅行照片來看,其實他的真正探索經驗,可能只比宅男好一點點而已, 稱不上豐富。

有點可憐地,失根的台灣學者(和一些有思考傾向的台灣人), 看到韓國好就提倡向韓國學習,看到瑞典好就提倡向瑞典學習, 看到紐西蘭好就提倡向紐西蘭學習,看到荷蘭好就提倡向荷蘭學習。 這些報導篇幅,就像商業週刊的人物「特寫」一樣,都可以歸納出寫作公式了。 如果我們真的有創意,我們需要的是向北歐學習創意嗎? 我們需要的是向南韓學習創意嗎? 一旦我們跟隨,我們就用了別人的尺來丈量自己。 那把尺是別人為他們自己打造的,而且已經打造了十年, 我們去學甚麼?我們只能跟在後面搖旗吶喊長他人威風而已。 一百年來,我們天天想著迎頭趕上,大陸上說超英趕美, 但是我們的落後,有一半原因是因為用了別人的尺來丈量自己。 我當然不是大中華的阿Q,西方的確大有值得學習之處, 但是在全然拋棄了自己本來就有的傳統、社會性格、價值觀、審美觀之後, 我們從飲食到審美都得用別人的尺來丈量自己, 這樣的社會,還能奢談甚麼創新?

這本書的作者提倡大家學習北歐,哈北歐的設計,推銷北歐風格, 有一個潛在的理由:他進口北歐商品,他要賣掉那些商品。 這種牽涉文化探討的書籍,即使不由專家來寫,也最好由一個沒有利益關係的人來寫。

問題的根本在文化啊。 就拿 1911 年為例,中國大陸正在所謂的推翻滿清, 那一年的中國人生活水平,我們都有概念。 當時的台灣在日治下歷經 13 年,情況稍好, 但是生活水準的指標事件,只不過是台北水源路那邊的自來水廠建好了, 總督府和附近的延平南路一帶,開始有自來水龍頭了。 那時候的歐美是怎樣的生活景況? 只要看兩件事就能提供基本的概念: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蓋好了, 號稱不會沉沒的鐵達尼號沈沒了。 所以,我們的文明和一部分伴隨而生的文化,是如此的落後於歐美啊。 在這條跑道上,我們註定了落後,只有阿Q才會真的以為我們有朝一日可以趕得上。 我們需要趕上的,應當包括衛生條件、醫療品質、數理科技、民主理性 這一類物質科學和思想態度的基礎。 但是在國際競爭上,我們必須另闢跑道,跟誰學都是膚淺的想法。 我們要學南韓的、要學北歐的,就是學他們的另闢跑道,打造一把丈量自己的尺; 在那把尺上,我們就是冠軍。

很多人嘲笑檳榔西施。 或許台灣的學者從來不曾真正是個台灣人, 我們是喝洋墨水長大的,我們不但用別人的尺來丈量自己, 也用那把別人的尺來丈量自己的同胞。 我很高興地發現,西雅圖的街頭,也出現了穿著比基尼賣咖啡的辣妹。 有一種『我們贏了』的「爽」感。

【附記】5/8, 80/20, 六個標準差,執行力... 各種理論以令人應接不暇的速率接踵而來。 現代社會真的變化那麼快,必須如此頻繁地變更理論嗎? 現代學者真的有那麼豐富的創造力,可以層出不窮地產生新理論嗎? 我的一貫理念仍然是:非也。 這一切只是傳播商業的發展,書籍的輸入、編輯、排版、印刷、流通和行銷, 越來越容易而且成本低廉,只是因為這樣,所以不斷創造「你需要新理論」的假象, 傳播業者聯手製造了這個年輕人都徬徨,中年人都盼望,戀情中的人都迷惘, 戀情後的人都沮喪,生活面對挑戰的人都憂鬱的一個社會。 這些理論我們如果不是早就知道了,也會是讀得夠多了。 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去實行、去體察實行的感受、去反省實行的後果。 我們需要,靜一靜;別再閱讀這些其實並不會讓你真正安頓下來的書了。 套一句「夏先生」的嘶吼:『讓我一個人靜一靜,好嗎?』

[ 回上層 ]


Created: Feb 9, 2007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07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