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學分析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李廣均(2019)。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學分析。 桃園市: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ISBN 978-986-5659-26-4

這是我在中大的同事李廣均教授的作品。 知道他做眷村研究很多年了,很期盼這本書的出版,也感謝他送我一本。 我是在眷村長大的,親身經歷了廣均研究時空的一部份,讀起來特別有感。 但是一開始讀就讓我非常歉疚,看了廣均的序才知道他們家這幾年過得很辛苦。

頁 23 給了我一項臺灣社會學者的常識,卻解了我多年疑惑。 我在《微積分拾級(二)》的〈供需模型〉 影片中使用臺灣人口資料來建立模型,從資料散佈圖看到民國 38 年和 57 年各有一次顯然跳躍的人口遽增。 民國 38 年(西元 1949 年)的遽增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數據顯示的增幅還不夠。 但是民國 57 年是怎麼回事?即使我們知道臺灣曾有嬰兒潮,但也不是那一年啊。 這兩個異狀都被同一件歷史解釋了: 從大戰結束到民國 57 年之間,國民政府為保護軍人數量的機密, 採用「二元人口管理體制」,從大陸來台的無眷屬(單身)現役軍人都沒有國民身分證, 也沒有戶籍,不在人口調查的範圍內。 所以這些人全都不在人口統計之內,是「黑數」。 民國 57 年,行政院修訂「陸海空軍現役軍人戶口查記辦法」, 將現役軍人也納入戶籍管理,發給國民身分證,那些黑數才全部被釋放出來。

據說民國 51 年,韓戰結束而國際局勢按美國的規劃形成冷戰防衛體系, 臺灣成為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一員,蔣總統心知回不去了, 於是臺灣開始了「寧靜革命」,許多民生措施開始按照「民生主義」的理想起步。 到了民國 57 年,軍人歸戶、九年國民教育開辦。

第 2 章第 3 節「多元文化:理論與爭議」〔頁 63-73〕是一段深入淺出的理論說明, 我在這裡學到重要的知識。李教授清晰地簡述自由主義、批判理論、國族主義如何更迭, 如何從一開始的理想墮入出乎預料的挫折(或者「失敗」), 平等與分配的「正義」是如何詭譎地不受人們的拘束與規劃, 或者說「人性」總能逃脫理性的預期。

表面上,民進黨執政者比較熱中保存眷村。 但是獲保存的房舍,多數是日治時期日本「將官房舍」, 而不是「國民政府來台後興建的狹小克難屋」; 寫「克難屋」算客氣了,住在裡面的人就直接說「破房子」。 換句話說,真正有興趣保存的是日本殖民的痕跡, 而不是那一群從「破房子」裡掙扎走入臺灣社會的陌生人。

因為單身來台軍人都住在軍營宿舍裡,結婚才有資格申請眷村。 家父遲至民國 50 年才有人(我媽媽)願意「下嫁」, 那時候臺北市已經沒有軍官等級的日本人留下來的眷舍了, 所以我就是從那種「破房子」長出來的男孩。 我六歲的時候就能手腳撐著巷子的兩壁爬牆上屋頂, 由此可以想像那一條巷子的寬度。 1992 年暑假,我帶著家人沿密西西比河南下旅行,途經曼非斯(Memphis), 我們參觀了一處黑奴聚落保留區,解說員要我們同情十九世紀黑奴的悲慘生活環境。 參觀之後,我跟女兒說,我小時候住的房子比這裡的更破。 那就是「眷村」的普遍實境。 以後,我們如果想要體會「真正的」眷村生活環境,可能要去美國參觀保存的黑奴聚落。

如此一來,眷村保存不僅出現以日式建築修復和靜態文物展示為主的作法, 對於眷戶的歷史經驗與生命歷程則是採取一種選擇性的排除與保存。 ... 人類社會的「過去」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並不全然是決定於過去,而是可能決定於現在或是未來的政治想像。 [p.176]

其次,眷村保存出現了一種斷代的操作方式,主要關注眷戶來台之後的落地生根, 對於眷戶生命經驗與情感理念則識輕輕帶過或是略而不談。 ... 主要描述眷戶來台的落地生根與生活細節,卻不太提及他們的來台原因與生命歷程, 呈現出一種只有現在與未來,卻沒有「過去」的眷村生活。 [p.179]

此一結果雖然不是一種人為的刻意安排,卻具有明顯的階級傾斜特性與菁英取向, 缺乏社會視野和社經差異敏感度,暴露出多元文化主義的一大通病(張茂桂,2002; 趙剛,2006)。 不禁令人要問,「眷村文化資產」到底保存了誰的眷村?誰的文化? [p.187-8]

這幾頁內容讓我做此歸納:階級鮮明,族群不分,國族混沌。

頁 127 引用了王甫昌(1994)的「外省籍人口戰各縣市人口百分比:1951─90」, 顯示 1990 年的全國比例約為 13.6%。 我有點驚訝,數據比我想像的低。 不知道這個數據是否包括「第二/三代」? 又或者我的感覺受到個人生活經驗的扭曲?

頁 164 說了「寡婦樓」的故事:

民國 38 年前後,時局惡化兵慌馬亂, 只有極少數家眷可以在國家照顧下來到臺灣。 為於新竹市、屬於聯勤司令部的北赤土埼新村, 就是一個安置遺眷和失聯家眷的眷村。 一位 50 軍 21 團的寧姓上校,帶領 50 多位遺眷和失聯眷屬從海南島撤退到臺灣。 這些眷屬被安置在新竹北赤土埼、日軍遺留下來的煉油廠二樓, 此棟廠房因此被稱為「寡婦樓」。(潘國正,1997) [p.164]
[ 回上層 ]


Created: Aug 9, 2021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1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