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上網? 讀後感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誰在上網? (The State of the Net),Peter Clemente 原著,林以舜譯, McGraw-Hill 臺灣分公司,1999 (比原文書慢了一年)。

兩千年一月七日,我在台大附近的書店瀏覽,想要物色一些有關 FreeBSD 和 mySQL 的書。 不料台大可能已經步入人文昇華的境界,關於計算機技術類的書籍非常貧乏。 後來我是在清大附近找到我想要的書。但是在台大附近發現了這本書。

這是一本探討網路使用族群的人口與消費特性的調查報告。 所言之網路,其實指的是 WWW。否則可能就沒有大張旗鼓來做調查的必要。 調查的時間是 1997,函蓋三年的資料,原文出版的日期在 1998 年初, 當時應該是炙手可熱的文獻。中文版出於 1999 年初,而我再遲一年才看到。 所以,可以說我是在看歷史,而不是企望著拿這份調查文獻當做水晶球來預測未來。 有趣的是,我已經處於書中所謂的未來,大可以有些後見之明。 其實我的工作範圍自然就參與了這趟趨勢的前緣,但是身在其中, 只是使我不為這股風潮感到懼怕或失落,並不使我更瞭解整體的情況。 我相信這本書內提出的統計資料,在網路上都可找到,但是讀書還是比較輕鬆的。 反正我不搶時效。

我仍然認為,這本書的歷史文獻價值,大於 1998 年份的時效性。 或許作者 (Clemente) 也是這樣想吧,否則他實在沒有必要煞有介事地這麼寫。 以時效性而言,這本書活不過兩年。但是光是看每一章開頭選用的 quotation, 就非常用心 (除非作者實在是太才高八斗了,隨便就能舉出這樣的引句)。 我很喜歡以下這些引句:

在白天做夢的人明白許多只在夜晚做夢的人所忽略的事實。 (愛倫坡)
這句話可以給每一個上課時容易發呆的人拿來當座右銘。
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核能可以供人運用。 這表示原子必須能夠讓人隨心所欲地予以粉碎。 (愛因斯坦 1932)
我聽說一開始的時候愛因斯坦的確不認為原子彈的想法是可能的。 這句話大約就是那時候說的。
未來已經來臨,只是還沒有平均分配而已。 (吉布森)
這句話大有語病。既然已經來臨,怎麼還叫「未來」? 不過,我想讀者都能會意;在不講究邏輯的情況下,這句話說得非常貼切。

這本書的中文名字,比起英文名字,更能夠讓讀者一目了然。 內容的主題,的確就是在分析,哪些人在上網?他們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目的、興趣、社經地位如何?和美國的全國人口在這些方面的比例,有什麼異同。 但是怎樣的統計、或說取樣的方法,才是可靠的呢? 這個調查案,以前從未存在,它突然而發生,一來就那樣急迫。 老實說我對這些問題真的沒有那麼大的興趣。倒是這本書裡的統計數據, 可以適當地被融入教材。 而我比較感興趣的部分是,作者闡述網路上的廣告, 和已知的平面媒體與大眾傳播媒體上面的廣告,在性質和概念上有何不同? 它的效果該如何衡量,它的價格該怎麼計算? 我在大學時代曾經對廣告業很感興趣,在這本書裡又受到勾引。 簡言之,作者認為以前的廣告是強迫收看,要走大眾路線。 網路廣告是瀏覽者選擇收看,必須要對味。 也就是說要竭力發展一對一廣告的可能性。 他這麼說,當然有可能是要突顯像他的雇主那種網民調查公司的重要性。 要做到一對一的廣告,當然要把對象搞得越清楚越好。 除了個別網民的生辰八字,最好連他的九族都要摸清楚,才能真的對症下藥,是吧? 或許哪一天,我會在一早從 WWW 裡面讀新聞的時候,看到如下一則「報導」:

親愛的 Mr. Shann,請容我善意地提醒您,令嬡的生日就快到了。時光匆匆, 相信您一定不敢相信,令嬡將要年滿十八了。... 您或許因為工作繁忙而抽不出時間選購禮品, 也可能不太肯定該送什麼東西比較適當 (畢竟現在的年輕人不太容易捉摸)。 但是我們肯定您必定衷心地希望給令嬡一份來自父親的祝福。 ... 根據我們的瞭解,Felicia 喜歡 ... 而比較不喜歡 ... 所以我們建議您考慮 ... 如果您想要表現得更勁暴一點,何不考慮 ...
當我收到這樣的廣告,會覺得對方體貼呢?還是侵犯我的 (或我女兒的) 隱私? 其實我不敢斷言。或許他們已經在網路上分析我的女兒多年 (她從十歲開始上網), 或許我真的會聽從他們的建議也不一定。很可能我會感激這份廣告, 因為我可能真的忘了她的生日。

這本書還有一段對於當代資訊相關工作者的工時調查。 我認同他們說的,因為我就是那種在上班時間有處理不完的資訊以至於無法開始真的工作, 必須在別人下班以後才能靜下來開始從事生產的那種人。


[ 回上層 ]


Created: Feb 10, 2000
Last Revised: Feb 10, 2000
© Copyright 2000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