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科教材教法 (11/10 6:30--7:00 pm) 郭嘉慧 對於數學這門科目,在教育中小學生的時候,有一些理想以及實現的方法。其中 有關理想的部分,我們在前六個小時解釋過。身為教育工作者,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style﹞,一位有獨特風格的老師,可以帶領學生,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及正向的作用, 使學生能產生自己的信念,進而培養創造的能力。什麼是風格呢?比如說有人穿衣服 總是西裝領帶、有人從頭到腳都是皮爾卡登,這就是穿衣服的風格,還有日用品、 生活習慣、飲食起居等等,都有一些和別人不同的特色。除此之外,在生活中,人們 應該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文化風格,就連作研究也是如此。張憶壽老師曾經說過:「作 研究最重要的不是做出了多少東西,而是要有自己的風格──有風格就容易領導別人。」 現在,我們把教學風格分成教材和教法兩部分。 在教法方面,我們在前面的課堂中一再提及,有邏輯、口語、圖形、數字、欣賞五大類。 第一類,邏輯,是指一些嚴格的推論與證明,在中小學也包括呈現在課本上的公式及固定 的演算法則,這一部分是數學所不可或缺的,但也是最令學生感到無聊乏味的。在許久 以前,數學教育家們認為,既然邏輯在數學上這麼重要,就應該從小加以訓練,但是 後來有一群學者看出不能只偏重這麼理論的東西,中小學生會無法理解,無法將數學 活用於日常生活中,如此一來,就失去了數學發展的原動力,於是提出了以下二、三、 四類。第二類,口語,是指自然語言,日常生活的話,不是印在書中的話。就像在解釋 「數列的收斂」,並不是在嘴中唸出ε、δ就是口語了,應該用平常能用得到的東西 來「比喻」,像是:「如果我是數列的收斂點,也就是說有一個數列收斂到我這裡, 那麼無論我怎麼築圍牆,不論圍牆再怎麼靠近我,這個數列在某個足碼之後的數都會 在我所築的圍牆裡面。──我總是不得安寧!」除了用日常生活看得到的東西之外, 也可以是歷史,或者是曾經發生在生活周遭的事,總之,就是要讓正在學習的知識 變得更容易了解,更容易為人所接納,讓學生更能觸類旁通。第三類,圖形,主要 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運用圖畫或動畫幫助學生產生興趣及輔助記憶,一部分是為了 取信於學生,比如說在黑板上直接畫圓與直線相切,學生會很懷疑,老師自己說會相切, 當然畫成那樣,但是真的會相切嗎?這時候就要用電腦輔助,告訴學生說,看吧, 真的相切了!如果學生仍然感到懷疑,老師甚至可以將局部放大,產生「zoom in」的 效果,這就是電腦的好處了。 當然,即使是電腦,也是可以動手腳的,也是會產生錯誤的,舉例 Sum(1/n) 之和當 n 趨近無限大時,在電腦中會跑出一個固定數,但是我們都知道實際上 它是發散的,這是因為電腦不能計算無限多位,所產生的誤差,雖然如此,電腦仍然 比較能取信於學生。 此外,老師也可以用大圓規、大直尺、大三角板、大量角器在黑板上作圖,至少比 直接用手畫要好得多了。 第四類,數字,給予學生「真實」的數字,舉個例來說,如 學生不相信「(1/2)+(1/2)^2+(1/2)^3+(1/2)^4+ … = 1」就可以丟給電腦跑跑看, 當學生看到所得到的數值越來越靠近1的時候,學生就會比較相信這個式子。 還有在應用的例子中,如果直接用很實際的數據來計算,往往算出來的數字會比較 複雜,但是如果設計一些簡單的數據,往往看起來就沒有那麼真實,所以在取捨 的時候就要注意,在做為教材,老師能夠事先準備的時候,最好採用真實的數據, 學生比較能接受,而在出題目給學生算的時候,最好能把數字設計得簡單一些, 使學生容易計算。第五類,欣賞,這一類是中國大陸的學者在近年來所提出的, 希望學生能多接觸有關數學的歷史故事、人物、事件、社會背景等等。雖然沒有 實驗或調查證實,但是學者普遍相信,提升學生對歷史的了解,有助於提升學生 整體的文化層面,其好處有二:第一,能提升情感──身為數學老師,不要總是 希望訓練出數學家,把標準降低,保持開放的胸襟,帶領學生欣賞數學發展的 整個演進過程,學生會比較喜歡數學。第二,對新的事物能有較高的創造力── 理由有二,如果學生知道現在所看到的這一切數學,都是由人們慢慢摸索、修正 得到的,不是一開始就長得那麼完美,學生就會敢於創造,因為他們知道所有完美 的東西,都是由不完美的創造修改而成的,此外,古人說「溫故知新」,唐太宗 也說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應該也是原因之一。 在教材方面,共可分成四大類。第一類,教科書,這是最規格化、最沒意思的 一類,但是全國都在用,所以也是最不能漏掉的一類。第二類,講義,在編寫 講義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不能有錯別字,文句要完整,不能只寫「key words」, 也不要只有條列敘述,講義上寫的和黑板上寫的一樣,就達不到寫講義的目的了, 這樣萬一學生有一些課「因故」沒有聽到,回家看講義也看不出所以然來, 所以應該在講義上多寫注解。第三類,電腦,包括運用電腦製作圖片以及 運用電腦計算數字,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上課內容,一方面取信於學生, 這些的應用剛才都有提到。第四類,整合與關聯性的教材,上次說過, 「知識是你所知道的事實所串聯起來的網」,所以常常會有直向和橫向的關聯性, 所謂直的,是有前後順序的東西,比如說, N → 0 → Z → Q → R ,在數學 中說定義,就像在字典中解釋名詞一樣,在中小學沒有給學生嚴格的實數定義, 學生只知道實數是有理數和無理數的聯集,卻無法準確的說出所謂無理數有哪些, 所以很多學問其實只是命名之學。所謂橫的,就是指過去或未來所學的和現在所學 的有什麼關聯,比如說,有理數和分數、小數、有限長、無限長有關;實數和複數 有關;有理數、整數和整係數多項式有關;…。當學生的心智能力夠了,自然能問出 程度夠深的問題,像一個九歲的小孩和一個六歲的小孩,討論到「為什麼眼淚是鹹的?」 他們只要得到類似「因為眼淚裡面有鹽」這樣的答案就滿足了,他們不會想到也比較 無法理解更深的道理。 說到這裡,我們下一個小小的結論:希望大家能朝以上所說的方向,建立自己的教學 風格,最重要的是整合性與關聯性的教授,「知識是你所知道的事實所串聯起來的網」, 如果沒有網,人們就無法記起所學的事,所謂聰明的人,就是會建網的人。人類的記憶 存取的方法就是建立圖像,明瞭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在讀書的時候,如果沒有建立 關聯性,就只會做單一章節的題目;如果建立了關聯性,即使放長假之後,仍然 記得起重要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