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科教材教法筆記(12月8日前半段) 教師: 單維彰 記錄: 數四A 陳冠邑 先前我曾說過在數學教法上很少將音樂應用於教學,今天我想再和 同學討論如何將數學與音樂結合。 首先我以文化背景來說明一些例子。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由於生活環境的 關係而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像匈牙利很早以前就把音樂放入教學之中。我曾 聽說這個國家因為經過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社會變遷,而同時擁有 三種因不同文化所產生的語言。我在留學時候認識了一個匈牙利學生,他說 他要會三種不同的匈牙利語言,因為只要走幾步路就會碰到說不同語言的人, 所以當地的人都會說三種語言,而且這三種語言的文法結構都是相當的不同, 因此他認為他的匈牙利同儕,出來唸書的語言能力都很強,而他自己便會說 十七、八種語言。他來台灣時也學了三種語言,包括閩南語、國語以及他 主修的蘭嶼語言,他說他是順便學了國語,而他的太太是韓國人,所以他的 韓國話也講得很好。我記得有一次在我們系上Party的時候,當時數學系有位 日本人,他就上前去向他打招呼,可是那位日本人卻連話都答不出來,因為 他非常不適應一個外國人對他們本國文化那麼了解。事實上日本是一個非常 排外的民族,他們的心理上很奇怪,尤其碰到一個洋鬼子劈哩啪啦的說了 一串流利的日語時,他們卻變得不會說話,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所以 文化的差異是很大的。 話說回來,我不知道如果在我們的課堂上加上配樂效果會如何。我上次 到元智看我朋友在上國文課時,他一邊講課一邊以大陸的紅樓夢當配樂, 其它的國文課我想也可加上一些適合課文情境的音樂。另外,我也聽過 一些事,譬如說有一些養牛戶,把音樂放給牛聽,可以增加牛奶的產量; 在蘭園放音樂給蘭花聽,則蘭花會比較早開而且開得比較久,這都是新聞 報導過的事。我們數學課在巴洛克時期也將音樂融入教學中,巴洛克的音樂 特色是一個弦律反覆的播放,有人曾開玩笑說:「 巴哈一輩子只寫了一首 曲子。」因為巴哈將一首曲子寫了八百遍,後來有人站出來說這種說法是 不公平的,根據他的考證,他曾看過十幾本書,也做過研究,他認為巴哈 一輩子作過兩首曲子,各四百遍才對(全體人仰馬翻!)。其實巴哈的曲子 有一個變化的邏輯,他才能一個禮拜至少寫出一首。如果我們在課堂上用 音樂來作配樂,並非利用音樂智慧去教學生數學才能,而是使他們更專心 或是開啟他們學習的意境。東歐國家強調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配樂菜單, 不過像我們教國中或高中數學課程時,因為教材太基本而可能很難判斷是 那個時期的作品,所以可能要再研究如何應用。 除了將音樂教材當成背景音樂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多了解一些歐洲的歷史, 把那時候的文化背景說給他們知道,便可與數學的發展作一個對照。就微積分 來說,它對宗教有相當大的影響,因為當時的教皇認為科學的發展會侵犯到 上帝,而微積分卻造成宗教界的震撼,因此使得科學發展受到很多的攻擊與 批評。在那個時期微積分也是不被教皇接受的,甚至不允許他的手下與人民 學習這種東西,所以當時宗教與科學被分別的相當清楚。再提到那個時代的 牛頓,當時他與韓德爾是屬於同一個時期,我們非常有理由相信韓德爾的音樂, 甚至牛頓也在現場聽過韓德爾的水上音樂,或許我們可以找出這些創作文件而 查出韓德爾的音樂對當時科學的影響。 我們在教數學時,應該在學生比較熟悉的環境中去講述數學,不要僅以 數學為主體來說,用音樂、繪畫或是詩人的來講當時有那些樂風、畫派或是 文學,並介紹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數學家是如何在那環境下研究。我們在 講牛頓的微積分時,就可以巴洛克之後期與韓德爾的音樂來作一個對照, 讓學生了解當時數學的發展,另外像高斯是1777年,就與莫札特屬於同一 時期。這些事情我可能在下學期都會好好研究一下,我也作了一些音樂, 在對應微積分發展的200年中,從1650年到1850年這段時間,我會把這些 時期的音樂編出來,當作以後上課的背景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