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招再商榷

分科「數乙」測驗再商榷

最近出現了「111學年指考將走入歷史」的相關報導,除了引起「國、英只考一次」的話題以外,也終於有比較多人注意到「數乙」不見了!本文想要就招聯會刪除「數乙」考科一事,提出一些說明與意見,就教於各界先進。

刪除「數乙」違背「分科測驗」的設計邏輯

所謂「指考走入歷史」並非沒有相對應的大學入學考試了,而是代之以「分科測驗」。新的「分科測驗」相對於學測的概念性差異,在於「學測」的目標是「評量基本核心能力」,並以「部定必修課程」為範圍,而「分科測驗」的目標是「評量關鍵學科能力」, 範圍則涵蓋「部定加深加廣選修課程」 。 (前面的斜體字引自大考中心於民國108年9月公布的《分科測驗考試說明》文件, 2020/05/31 取自 111 學年度起適用分科測驗考試說明總說明(定稿).pdf

分科測驗不含國、英兩科的邏輯,即如前述。因為國、英兩科有五個學期的部定必修,全都在「學測」範圍內,而它們沒有加深加廣的選修課,所以沒有對應的分科測驗。此一決策是在各領域課程綱要編修之前就知道的。關於此節,筆者只陳述「邏輯」,並不討論其價值對錯。

可是「數乙」並不像國、英。首先,數學只有四個學期的必修課程,數學並未延伸到高三;其次,「數乙」確實是一門「部定加深加廣選修課程」,而且它的內容是專門為財經商管與社會科學學群之專業學習做準備,特別是為經濟模型與推論統計所需之基本微積分做準備,應該很有資格成為「關鍵學科能力」之一吧。在此邏輯之下,「分科測驗」不應刪除「數乙」。

刪除「數乙」未周全顧慮招生需求

據筆者所知,在決定刪除「數乙」考科之前,數學課綱委員以及高中數學學科中心,皆未獲徵詢,也沒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在招生端最常使用「數乙」考科的單位,就是財經商管與社會科學學群;筆者就近請教中央大學兼任行政主管的管理學院教授同仁們,所得的回應也都說不知情。事實上,直到今年(民109年)初,與筆者談及此事的管理學院同仁,沒有一人警覺到111年的「分發入學」招生管道,不再有「數乙」考科可用。

誠然,基於各學系的招生策略,並非所有財經商管與社會科學學系都重視量化方法與數學基礎。但是許多學系確實希望在「分發入學」招生時,能夠獲得比「核心基本能力」更多一些的資訊,以便更有效率也更公平地完成招生任務。對於這些學系,目前能夠提供「關鍵學科能力」的最接近考科只剩下一門「公民與社會」。如果還是想要採計數學,那就只能重複使用之前在繁星和個申選才時,已經用過一次的學測成績。

讀者如果站在招生的立場來想,對於那些需要數學作為學科能力準備的學系而言,既然在分發入學時,只能再看一次學測成績,那又何必要舉辦第二次招生?莫非第二次招生的目的,只是為了補滿缺額?轉念來看,如果這些學系都趕在前面把學生招滿,許多人堅持多元入學這麼多年,所為的理想何在?

刪除「數乙」剝奪部份考生「第二次機會」

刪除「數乙」的另一項理由是「考科減少,減輕學生壓力」。 考科越少,壓力就越小嗎?筆者介紹一種「邊界思考法」:想像極端情況。最少的考科數量是零。如果申請大學全都不看考試成績,各位看官認為學生和家長的壓力變小嗎?次少的考科數量是壹,如果申請大學全部只看一科呢?基本上就像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只看「明經」一科!這樣的壓力有變小嗎?經過以上的想像實驗,讀者們是否同意「考科減少,減輕學生壓力」值得商榷?在人生的道路上,是開放7條跑道讓人們的壓力比較小?還是開放30條跑道的壓力比較小? (前面的斜體字於 2020/05/31 引自 108課綱資訊網

對許多高中畢業生而言,「分科測驗」是她/他的「第二次機會」,這個觀念應該無須多做闡述吧?請問,有誰會嫌他/她的「第二次機會」太多了?誠然,有些學生會跨考「數甲」和「數乙」,但這些考生的數量向來屬於少數,不能因為有某些學生(自願)考兩科,就認為提供「數甲」和「數乙」兩個選考科目,就等於增加了考生的壓力。更何況「跨考」是學生們為提高自己的「機會」所做的努力,並不能說是投機取巧,也無須被視為不當行為。

因為數學的普遍需求性,同時又因為它的高度專業性,使得「為專業學習而準備」的數學,本來就有多種選擇。舉美國的AP測驗為例,數學相關考科共有三科。舉香港為例,選考科目裡也提供兩種數學考科,類似我們的「數甲」、「數乙」。

減少考科違背「多元適性」的基本理念

所謂「多元適性」的教育理念,究竟是減少考科支持它?還是增加選考科目支持它?就算我們想要減低學生(自願)跨考的科目數量,是降低考試科目比較容易達到?還是增加考試科目?再度運用「邊界思考法」:試想,假如我們提供30門「分科測驗」任學生選擇,也任招生單位選擇,有哪個學系「敢」(或者有必要)採計30科?又有哪名學生「能」(或者有必要)30科全考?

前面說「30科」好像信口開河或者採用誇飾修辭。非也,其實那是香港的選考科目數量。相對於我國「學測」與「分科測驗」的考試,在香港稱為「文憑試」。文憑試有四科必考:國、英、數、通識,這四科相當於我們的學測。但是僅憑那四科不足以申請大學,還需要搭配若干選考科目。至於選考,總共高達30科!包括類似我國的數甲、數乙,還有物、化、生、史、地等傳統的自然與社會領域科目,額外更有「經濟學」(幾乎四分之一的考生選考此科)、「資訊與通訊科技」,還有6種(英語以外的)外語考科。根據2018年的資料,大約8% 的考生加考一科,70% 加考二科,16% 加考三科,很少人加考超過三科;所以就個別考生而言,並沒有加重其考試負擔。

提醒讀者:香港的人口僅及臺灣的三分之一,他們的大專校數不到我們的三分之一,而他們卻願意為「多元適性」以及「招生自主」提供這麼多的資源。臺灣的經濟能力有差香港那麼多嗎?我們的年輕人,可不可以也獲得像香港年輕人那麼多元的學習與評量機會呢?這個問題超出本文範圍,筆者個人無能為力。

結語

中學教育以及升學的「多元適性」、「考招分離」與「招生自主」原理原則,應該已經獲得多數人在理念上的認同。但是,本文提出一些意見與證據,顯示刪除「數乙」考科的作為,卻未必吻合我們自我期許的理念。筆者耑此奉達拙見,懇請社會各界先進指教,若有幸喚起有志一同者的支持,則希望有機會煩請招聯會再商榷此議題。

[ 回上層 ]


Created: May 31, 2020
Last Revised: 08/17
© Copyright 2020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