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素養教育

因式分解不是為了訓練邏輯思考

西元 2020 年 9 月底,「中學數學課程」一位同學提問:

在我大四那年教補習班曾經被學生問說:老師,這個單元好難,學了可以幹嘛? 我有點忘記,當時好像是因式分解單元。 記得當時對學生說,這個以後用不到,除非你們以後走理工相關科系才會繼續碰到。 接著,我對學生說,學數學不是一直在算數,而是訓練你的邏輯思考能力。 請問單老師,當時我對學生的回答是否恰當?或有沒更好的回應方式?
確實,當數學老師被學生問「為什麼要學 xxx」到語塞的時候, 經常祭出「鍛鍊思考」或「邏輯訓練」這種大帽子。

我個人的願望是:願天下數學老師不要再這樣說了。

數學的學習過程,可能發生一些有助於「心理素質」的「副作用」, 包括很多人說的「邏輯思維」、「運算思維」。 徐光啟也有類似言論,他說的優異心理素質是「縝密」: 心思「縝密」就是比較不容易有漏洞,能為問題提出思慮周延的解決方案。 相信許多數學系學生有此同感。

也有不少人認為,數學還能增強一個人的「恆毅力」: 不怕挫折而長時間努力於一件沒有立即回報的工作。 最後這一點,可能也有道理,但是我卻不免感到啼笑皆非。

但是數學教育的價值,不可以只有上述「副作用」。 原因有二。

  1. 其他學科也可能具備同樣的效果。 例如程式設計更直接地鍛鍊邏輯思維,體育或音樂、美勞也可能鍛鍊恆毅力; 只要有過拉小提琴的挫折經驗,就不難體會音樂帶來的恆毅鍛鍊。 哲學或辯論也可以鍛鍊思考的縝密性。 所以,如果數學的價值只有這些,它就可以隨時被其他學科取代。 而我們應該知道,數學有其不可被取代的價值, 我們要教好那些價值,而不該著重在「副作用」。 例如,如果要鍛鍊邏輯思維, 肯定有比做因式分解更有效、更直接,而且更不「白白受苦」的方法; 例如練習寫程式。
  2. 學習心理學者已經大致上有此共識: 學習 A 而獲得能力 B 的想法,基本上是錯誤的。 例如有人認為彈鋼琴會提升數理能力,聽音樂會提高智商(特別是聽莫札特的音樂), 這些想法,基本上就像相信吃核桃會補腦、吃虎鞭會壯陽一樣, 沒有實證的效果。

所以,請不要再用「邏輯」、「思考」當作學習數學的理由了。 學習數學就是因為「數學有用」而且我們「需要數學」。

以「因式分解」為例,讓我們先約定一個「潛規則」: 只做有理係數(甚至整係數)的因式分解。 例如在中學通常不討論 \(x^2-2=(x+\sqrt2)(x-\sqrt2)\) 這種因式分解。

在學校課程中,因式分解的「存在理由」(reason to be)是多項式等式的求解方法之一, 特別是俗稱「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到了高中,搭配所謂「有理根檢驗法」,因式分解也用來求解三次或四次方程。 讀者應該要明白的是:在真實世界中,人們幾乎從來不會用因式分解來求方程的解。 原因很明顯:

  1. 真實世界裡發生的方程,很少是整係數的。當然,有理係數都可以整理成整係數, 但在實用的程序裡,並不會刻意將方程整理成整係數。 以基本的自由拋射為例,二次項通常都是 \(-4.9x^2\),非整係數。
  2. 即使是整係數方程,也不一定會有「有理根」。事實上,任意創造一個二次方程, 發生有理根的機率是:零。
因為(整係數的)因式分解只能求得有理根, 所以,請讀者理解:在歷史中、在實用上,因式分解從來都不是求解方程的方法。

那麼,因式分解的「存在理由」究竟是什麼呢? 在高深的數學論證中,或許會遇上它, 那些數學也可能出現在電機、電子、資工的專業領域中; 但它們都是非常特殊的用途, 實在不構成中學生都該學習因式分解的理由。 在數學發展史中,因式分解的「存在理由」是做多項式分式的「分項分式」, 它是為有理函數找反導函數的根本方法。 而且,此時並不侷限於有理係數的分解,只要是實係數即可。例如 \[{1\over x^2-2}={\sqrt2\over4}\left({1\over x-\sqrt2}-{1\over x+\sqrt2}\right)\]

前面說過實際上並不會用因式分解來求方程的解, 在中學課程裡,為了方便舉例, 教學與練習的操作總是設計具有「有理根」的題目讓學生做, 確實是個「無可厚非」的「權宜之計」。 但是教師同仁應該明白:不要誤將權宜的過程當成了目的。 因式分解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權宜的程序。 中學階段的因式分解教學目的,有以下幾點:

如果明白以上三項教學目標,並且依據它們來安排因式分解的教學例與評量試題, 就應該知道不需要過度練習。在合理的國中需求下,國中程度的學生應該不至於因為太困難而質疑「為什麼要學因式分解」? 即使有學生問了,只要教師的佈題確實吻合教學目標,也就可以明白告訴學生學習的理由了。

什麼是過度練習?以下舉出幾個例子。歡迎讀者來信分享更多「反例」。

  1. \( x^2+y^3+xy^2+2xy-1\)
  2. \(x^4-4y^4-4xy^3-x^2y^2\)
  3. \(a^4+a^2-2ab-b^2+1\)
  4. \(x^3+y^3+z^3-3xyz\)

當然,因式分解在未來的用途還有無限可能,只是我們現在還不知道。 可是,即使將來有一天因式分解變得非常重要,也不必擔心, 因為今天已經具備非常成熟的電腦軟體:電腦代數系統 (Computer Algebra System, CAS), 可以輕易幫我們做因式分解。 CAS 曾經所費不貲,可是隨著科技進步,它們已經出現免費的網頁版了。 例如著名的 Wolfram Alpha 就能做因式分解。 我用前面的最後兩題為例,展示給讀者看:

   

因為有理函數的反導函數也同樣被 CAS 軟體解決了,所以學習微積分的學生, 也只要了解分項分式的原理即可。因此,大學生為了學習所需的因式分解, 還是可以限制在整係數多項式的分解。 可見不論中學還是大學,因式分解都可以僅限整係數,作為概念理解和程序練習的對象。 在國中,所有的需求只到二次為止;在高中,則需要提升到三次,有時候需要四次。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要問: 如果有一天全天下的電腦都壞了,而我們需要因式分解,怎麼辦? 我不知道該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最後,作者要強調:只要學生學得會,教什麼都是值得的。 因式分解是許多數學教授當學生時的最愛,我們都曾醉心於因式分解如「謎題」般的魔力, 以及「解謎」之後的快感。 以上發言,都是針對學生學不會的時候,最低限度的教學目標應該設在何處? 教學示例與評量試題應該依據教學目標而有所拿捏。

[ 回上層 ]


Created: Sep 30, 2020
Last Revised: 20/10/01
© Copyright 2020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