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招再商榷

大考中心「紅皮書」

大考中心在它剛成立的時候,曾經是一個意氣風發、朝氣蓬勃、銳意改革的機構, 儼然自命為台灣教育除舊佈新的火車頭。 這篇短文為大家獻上「大考中心紅皮書」的全文掃描, 讓我們看看民國 81 年出版的這本紅皮小冊子煥發多大的氣度? 而前輩們基於哪些理念設計了這一套基本上沿用至今的制度? 同場加映這份研究的期中報告。

這本紅皮書標誌著我國大學考招制度最大一次的變革, 它設計的制度,大體上沿用至今。 從民國 43 年在臺灣舉辦的首屆聯招算到今年(民 110), 它也差不多座落在整個歷史的中間。 若想要摸清大學考招制度的興革脈絡,這本小冊子居於樞紐的位置。 此外,這本小冊雖薄(內文 123 頁),卻整理得五臟俱全; 真可惜不知道實際撰稿人是哪位前輩? 所以在歷史脈絡的閱讀上,它也站在承先啟後的位置上。

民國 80 年 10 月 14 日,教育部長毛高文在臺灣省教育行政會議中頒發的書面致詞說: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負有兩項任務: 第一項就是改進大學聯考制度, 第二項就是研議取代大學聯考制度的可行方案。 (紅頁67)
本文提供的兩份文件,就是毛部長委託大考中心所做的研究報告。 民國 78 年 7 月大考中心成立,馬上就受教育部委託第一期三年研究計畫 「研究改進我國大學入學制度及考試方法與技術」。 開辦大考中心的李崇道主任(紅頁122)轉包了許多分項計畫, 共提出了 12 份研究報告,以附件形式提供在「紅皮書」之外。 看看這 12 份研究報告的領銜人,簡直就是一份名人錄, 包括楊國樞、黃政傑、曹亮吉、司徒達賢等前輩(紅目錄頁2)。

雖然我認為當年大考中心為臺灣做了一件好事: 在民國 79 至 81 年那次大規模研究之後,至今沒有一份可堪比擬的考招研究案。 但是就事論事, 「大考中心」故名思義就該是研究命題與閱卷的專業評量機構, 不該兼負招生制度的研究責任。 從前面引述毛部長的發言看來,雖然從民國 73 年起就確認了「考招分離」的原則 (以臺師大教務長宗亮東教授為輿論代表人士), 但在毛部長心底,可能還是「考、招不分」的。 因此,大考中心領導的那三年大規模研究,可以說是一次政治上的偶然, 如今不能指望它再發生,也不宜再發生了。

大考中心現在似乎已經「回歸正常」,成為完全技術性的執行機構; 而他們確實應該培育自己成為評量的專家,這樣就夠了。 那麼招生制度該由哪個機構負責呢? 千萬不能由「招聯會」主導,因為他們是當事人,不能讓他們球員兼裁判。 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招聯會第一優先關照自己的利益,那是天經地義的。 所以該是誰呢?教育部/高教司嗎?看來也只好是。 因此,如果他們也不作為,那麼「大學招生制度」這件大事就「三不管」了。

讀者應該自己閱讀原始文獻,獲得第一手的資訊。 我只想要分享四件印象深刻的事。

念茲在茲為高中教學正常化

從毛高文部長民國 80 年的致詞:
如果將來的入學方式能多元化, 學生的學習方式就不能固定一個模式, 要用最基本的道理來應付各種的需求和挑戰,導向正常教學。 (紅頁67)
到紅皮書自稱制度改革的五大理念:
(五) 考試方法應輔助教育,而非教育去適應考試方法。 (紅頁2)
以及期中報告提出「良好的大學入學制度」14 項評判規準, 編號 3 但是經調查被認為「第一重要」的規準就是
3. 能引導高中正常教學。 (紅頁18、19,期中頁41)
都是對高中教育的關切。

當初學測五科的設計是很有創意也很大膽的, 大考中心必須限時推出「社會」和「自然」兩種綜合考科。 此制度的設計初衷就是要幫助高中教育的正常進行, 而且希望維持高中畢業生的「基本素養」。 當招聯會「果斷」地刪除這項設計,將學測改為「五選四」的時候, 有沒有研究過當初設計的理由是否不合時宜了?或是未曾發揮功能?

此外,跨國比較之後發現我國非常重視的「公平與省事」在其他國家不那麼受重視, 但是相對的「照顧弱勢學生」和「重視高中學生的生涯輔導」則在別的國家受到重視, 我們卻不怎麼在意。 這項結論也屬於廣義的關心高中階段的教育。 我相信前述情況三十年來已有改善,但是改善的程度如何?現在只有由大家心證了。

清華大學始終如一

這一點倒是要向清華大學致敬。 三十年來,校務工作人士更迭, 清華大學居然能夠始終如一地堅信「減少考科」是一個好制度, 並且逐步達成他們的目標,怎能不說是一項奇蹟?

原來民國 80 年代,清華大學就是多元入學方案的主要反對者, 而紅皮書也如實記錄了這件事的始末。 民國 81 年 4 月 16 日,清華大學劉兆玄校長以一份「校長室傳真」提出 「簡單可行之大學入學改進辦法」主張指考國英數三科,學生入學時不分科系。 (紅頁58) 傳真內容明確地說要 「學生唸完大一後,該校可參考學生志願、聯考成績、大一成績...分發科系」。 而「僅考三門,考生負擔減輕」。「大一不分系,有利推行通識教育」。 (紅頁73) 紅皮書鄭重記錄了劉校長的意見,並以一頁回應不能苟同的原因。 針對「只考三科」提出日本的前車之鑑,並以常識推論將嚴重影響高中的正常教學。 紅皮書並委婉地建議清華可以自己這樣做。 按其設計的制度,每所學校每個系可以自己選擇採計的科目, 清華大學可以「任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全校皆只採計國英數三科。 沒必要拉著全國大學必須跟他們一樣做啊。

針對大一不分系,其實大考中心管不著各大學的制度, 就連教育部都於法不能管,哪裡是可以這樣就設計的? 紅皮書說

一方面要全面改革大一的共同必修課程,加強淘汰, 使得在高中就放棄考科之外的科目者無法通過檢定, 而這些科目未曾學找者,在大一也過不了關。 只有當這兩方面措施準備妥當,方可期許高中不因考科簡化而犧牲其正常的教學。 (紅頁60)
三十年過去了,清華大學確實多了好幾個大一不分系的教學單位, 但是這些單位的招生量佔清華大學多少比例呢? 即使清華大學自己辦到了,卻又為什麼可以要求全國的大學都得跟他們一樣呢?

學士班的原型

事實上,紅皮書本身也提出了「大一不分系」的願景, 甚至更進一步,已經提出了「學程制」的芻議; 換句話說,我在這裡發現了「學士班」的原型。 它是這樣寫的:
如果大學採用學程制,使大學部學生不再歸屬於學系, 而根據其興趣與能力修習各種主修與副修的學程, 將有助於未來大學教育的進步, 也間接影響到大學入學的方式。 (紅頁55)

預修甄試

這是司徒達賢教授提出的構想,引起一定的共鳴,並且委託他執行一份研究。 當時美國的 AP 課程和考試,已經執行了二十多年,司徒教授應該知道, 但是文件中沒有提起。持平地說,這個方案構想確實也不能算是 AP 的翻版。 它要求學生圓滿完成高中教育,或者乾脆從高中輟學, 到大學去修一門基礎課(他特別關心社會科學領域在高中學不到的基礎課), 一年之後,憑這門課學習成效而申請入學。 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方案也有英國體系之大學預修班的味道。 (紅頁36、37)

這個方案本來嘉惠於重考生或成人,後來因為大學林立,這種入學管道的需求壓力降低了。 在紅皮書列舉的各方案中,此案可謂是唯一完全沒有實驗過的方案。 把這個方案混合美國 AP 和英國預科制度,很值得再拿出來討論。

[ 回上層 ]


Created: Jul 6, 2021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1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