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一篇由高中數學教師自主撰寫的期刊論文,以教師的立場省思「培養正確使用工具素養」帶給教學現場的啟示:論文內容取自 2022 年 1 月 18 日高中數學學科中心(在建國中學)辦理的計算機講師增能培訓,會後由雅楨老師主筆,三位組長(伯軒老師、光旺老師、精裕老師)共同協助完成。這篇文章經過審查程序,正式發表於學術期刊,不但是推動「計算機融入」的新里程碑,也是高中數學教師自主展現專業能力的指標。
- 王雅楨、黃精裕、魏光旺、楊伯軒(2022)。「培養正確使用工具素養」給高中數學教學評量的啟示。科學教育月刊,454,20-28。 〔全文〕
我認為此舉具有啟發性,盼能引起越來越多的高中數學同仁撰寫學術論文,發表「教學實踐研究」的成果;我相信這是「教學相長」的具體表現,對於教學品質必然有正面效果。
文章從身為一名數學教師的專業與日常生活經驗出發,盼能取得讀者的同感。 然後舉例說明四個相關面向:
身為數學老師的我們,一定都同意,數學和算術是不一樣的,中學數學教育的目的不在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有了計算機的幫助,能讓大部分的學生,在處理問題時,把注意力放在我們想給他們的概念上,不會被繁雜的計算影響。在結束之前,寫了一段「這一代數學教師」的省思: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學生到了高中,四則運算的能力仍有問題,那一定是在其他地方出了問題,不會是禁止使用計算機就能解決的。至於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不是更應該提供計算機作為輔助工具,補足他們計算能力的缺失,讓他們仍然能夠跟上大家一起學習數學 (不是算術) 嗎?
講遠一點,未來一定是大數據遍佈的時代,如果高中數學教學評量甚至是大學入學考試不開放使用計算機,忽略學生工具素養的培育,我們其實怎麼也算不贏 AI,那我們到底要如何比AI 更有價值?中學數學教育該如何與時俱進,聰明使用數學力,值得我們這一代數學教學者的深思。其實這個問題應該是「上一代」就該處裡的,很抱歉我們沒有處理好,只好交給「這一代」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