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綱要

小學畢業的數學素養期待

小學畢業生可以(應該)期望怎樣的數學素養?每個人都可以吹一把號,我來吹一下自己的法螺。

假設應試者攜帶直尺(15 公分刻度)、直角板、圓規、量角器、鉛筆、橡皮擦,主試者提供充足白紙。維持我國小學教育的傳統:不使用計算機。監試人可以解釋題意。

第一題
阿丹有一個機器,以兩位小數顯示他走路的距離,單位是公里。〔不妨提供圖片〕他每走 15 步,距離就增加 0.01;他每步都前進的距離都一樣。
  1. 試問阿丹每步前進幾公尺?(1) 用最簡分數作答;(2) 用兩位小數作答。
  2. 當機器顯示他總共走的距離是 2.20,試問他走了幾步?
第二題
在某次票選活動,甲、乙、丙、丁分別獲得 40、72、24、56 票。
  1. 試問甲、乙、丙、丁各得多少比例的選票?以最簡分數作答。
  2. 試問甲、乙、丙、丁的「得票率」各為多少?以整數的百分比數字作答。注意總和必須為 100%。
  3. 準備繪製「得票率」圓形圖。按甲、乙、丙、丁得票比例分配 360 度,試問各分配幾度?以整數作答,注意總和必須為 360 度。
  4. 畫一個半徑 3 公分的圓形圖,呈現甲、乙、丙、丁的「得票率」。
第三題
試做以下圖形及計算。
  1. 畫兩條距離為 2 公分的平行直線。
  2. 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它有兩邊各長 3 公分、4 公分,高為 2 公分。
  3. 寫出前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要寫單位)。

我希望國中入學的第一堂數學課,可以平順銜接如上的素養。

以上試題的測驗目標不是「能力」而是素養。怎麼說呢?譬如做圓形圖,彈指間電腦就做好了,根本不需要手工 — 我們確實也該教學生(或者「讓學生」)能用電腦做,我認為從 7 年級起就該搭配課程使用 App 或甚至 AI — 但繪製圓形圖的那一題,涉及佔比、按比例分配、有理數除法的兩種表達、角的概念、圓心角概念,它們全是下一個學習階段(國民中學)需要的關鍵先備知識/技能。所以,這份試題的評量目標 — 更精確的說 — 是下一個學習階段的準備度。

萬一國中能夠事先發現入學新生的準備不足,希望能在開學前針對如上方向補救。但「補救」又是另一門學問,千萬不要拿小學教材和測驗題來「重教」。以「重教」方式進行的「補救」,多半只會重複失敗的經驗,讓學生更排斥學習。

延伸前述概念,如果一份「能力」測驗(例如「學科能力測驗」)測的都是注定用不到的能力,而學生為了應考難免精熟練習那些能力,這是多麼可怕的人力資源浪費?或許,臺灣人才濟濟 — 就像許多人認為臺灣的水資源充沛似的 — 浪費不要緊。

話說回來,怎樣把「能力」測驗改為「素養」測驗?在考試現場不准使用資訊工具的前提下,可以把命題目標聚焦在以下兩點:

  1. 測驗下一個學習階段的準備度。
  2. 在 PISA 列舉的各類情境中,測驗以下能力:不需要打開資訊裝置就能粗略評估並採取行動,或者在決定採用哪種資訊工具之前所需的評估或預處理,或者在工具回應答案之後所需的評估或轉化。
[ 回上層 ]


Created: June 12, 2024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4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