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綱要
OECD 跨國數學課程比較
2022 年 11 月 15 日,我在 FB「數學知行識」粉專簡介 OECD
資助的跨國數學課程比較研究報告,原文嵌入於下。我後來得知,負責在臺灣執行此研究的是謝豐瑞教授領導的團隊。當時我說自己「有可能分享一份中文摘要」,不久之後得知鄭章華已經著手研究它了,所以我欣然加入,為他的文章添加幾段話。
以下是 OECD 的報告原文以及鄭章華教授的闡釋文章。
- Schmidt, W., et al. (2022). When practice meets polic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 19 country/jurisdiction case study.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No. 268. Paris: OECD.
[doi]
[OECD 官網]
- 鄭章華、單維彰、林佳慧(2024)。評析 OECD
跨國數學課程比較研究及其對臺灣數學課程發展之啟示。台灣教育研究期刊,5(1),361–375。
[全文]
這份跨國研究的全名是「數學課程文件分析」,簡稱 MCDA:
Mathematics Curriculum Document Analysis。
鄭章華等人的文章(以下簡稱「鄭文」)介紹了 MCDA 的背景。
原來主持人 William H. Schmidt (b. 1943,Michigan State Univ,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urriculum)早在 1997 年就以聚焦性(focus)、嚴謹性(rigor)以及連貫性(coherence)做國際數學課程標準/綱要的比較。於是,現在我才知道陳宜良帶我在
2005 年做的「中小學各領域課程綱要評估與發展研究」,其思想源頭可能就在 Schmidt
團隊在 1997–2005 之間的系列研究。當年我們的研究報告是:
鄭文幫我們整理出一些重點,我再濃縮如下。
- 相對於 25 年前,各國數學課程「新增」了如下內容(取各國聯集):
- 機率分布、推論統計。我國的機率分布放在 12 年級,推論統計在 95、99
課綱被加進來,在 108 課綱因為教學與評量上的困難而又刪除了。
- 二進制與其他記數系統。楊任孝教授一再提請加入此主題,筆者寫過計算機概論書籍,將此內容編入高中課綱本無困難,但是因為擠不出課時而割愛了。
- 非線性數學與統計模型。108 課綱在 10 年級引進三次函數,應該可以視為朝向非線性數學發展的標誌。但統計模型還是只有線型相關與迴歸直線。
- 程式設計,包括虛擬編程 (pseudo-coding)。在臺灣,此方面的教育責任似乎已經轉移到生活與科技領域了。
- 人文觀點的數學史。數學史就數學史,加上「人文觀點」是什麼意思?筆者恰好也作此主張,所以明白它的意思就是著眼於文化、科技、經濟、社會、思想等發展脈絡的數學史,而不是學術上的數學史(什麼人在哪一年首次發明什麼)。換句話說,就是「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 數學素養的詮釋何其多,MCDA 也提出一套詮釋,把數學素養規畫在三個面向:
- 量化推理。包括數學、統計、幾何、算法推理。其中「算法推理」是指根據算術演算法所做的推理。
- 高階應用。特別要說這包括數學內部的應用,以及當然還是實境應用。整體平均而言,在 8 年級教科書裡只有 2.21% 的「高階數學應用」題,更只有
0.29% 被指認為「高階實境應用」。
- 21 世紀能力。最近教師研習一直在推播的溝通、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資訊工具使用、反思、韌性與彈性、系統思考。
- 只有文字題才考慮是否分類為「高階實境應用」,也只有這樣才會進一步編碼,以辨識其是否提供量化推理與 21 世紀能力的學習機會。
- 雖然各國課綱素養都寫得多,但都「口惠而實不至」(p.112),8 年級課本幾乎都沒有提供學習機會;僅有挪威提供的 2020 年新結果呈現顯著的改變
(p.74)。許多素養項目計次的最小值和第一四分位數都是
0,意味著至少五國的正式課程在此項目上全無著墨。
- 此研究基於 2019 年已實施的正式課程。所以,臺灣在那一年的八年級還是 97 課綱(九年一貫課綱),這可能是鄭文指出「研究報告缺乏臺灣最新資料」的原因。
- 挪威也是在 2020 年開始新課程,但他們就爭取以另外 4 頁呈現新數據。我們看到挪威的新舊兩版數學課綱與8年級教科書,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挪威經驗也顯示:國家課綱有可能在短期內發生大規模的轉向。
- MCDA 的分析架構與學習內容之參照基準,基本上來自 Schmidt 早年所做的 A+ 課程組合。
- 臺灣 1–4 年級課程(相對於 5–8 年級)與 A+ 及這次調查之整體較為靠近。其實這容易理解:年級越低,該學的內容越相似,學習的順序也越相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國 1 年級的學習內容,在整體的第一四分位數以下,這意味著 2–4 年級要學得稍多一些。
- 根據 MCDA 的調查,我國 8 年級意圖的課程內容份量太少:低於整體的第一四分位數
— 我國課程只有 1 和 8 年級的課程內容落到第一四分段 —
可「有趣」的是,根據鄭文,許多國中教師反應 8 年級內容太多,教不完!
- 我國的數學課程非常劃一:地區性、學校本位的差異幾乎不存在,學習進路的差異性
(differentiated programme types)
看來完全沒人關心,此一現象非常獨特,即使與我們鄰近的同儕國家/行政區相比(香港、日本、韓國)也顯得非常不同。
我想,OECD 報告和鄭文,都沒有提及的一件關鍵內情:我國還是在考試中全面禁止使用計算機,所以課堂教學與形成性評量,也就幾乎完全不用計算機。總主持人可能並未察覺此事的關鍵性,沒有特別調查它;也可能他以為世界上已經沒有「禁止計算機」的地方了,所以沒想到要調查這個項目。
最後,我認為 1 年級和 8 年級都亟需討論。1
年級課程可能太保守。1 年級的內容無非是報數、識數,很基本的正整數計算,這是華語優勢所在,我國的學童(只要來自華語家庭)應該特別容易掌握,卻在這裡消耗大量時間,很可能做的是「軟土深掘」。8
年級課程則可能太龐雜,在同一個主題內鑽研太深的純數學,才會同時內容涵蓋不足卻又份量太多教不完。這兩個年級的數學課程,其實反映我國長期累積而與時脫節的數學課程內容困境:
艱深、脫節 — 對內對外都缺乏連結
221115 FB 短文
OECD(PISA 的主辦單位)出版了「十九國數學課綱調查報告」,文獻正式名稱與下載點如下。我肯定會讀完,如果有必要,也會寫一份中文摘要分享(不打保證)。先看一幅圖:頁 95,圖
1。此圖顯示 1 到 8 年級數學課綱(意圖的課程)內容涵蓋範圍,淺色橫條代表 19
國的全距,深色橫條表示第一到第三四分位,紅色星星代表臺灣。我們看到:
- 8 年級忽然掉到了第一四分位之下!
- 1 年級略顯保守,但 3、4 年級卻稍微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