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武山遊記

94 年 1 月活動隊宣告

北大武山雖然名字稱「北」,其實是全島最南端的一座超過三千公尺的獨立山頭。 北大武山標高 3092 公尺,百岳排行 92。 如此一座不太高的山,卻是所謂的『台灣五嶽』之一, 實因其有類似泰山的氣勢,據說天氣好的時候 (通常指的是十月份), 可以環視台灣南島三面的海岸線。我想這個說法可能誇張了一點, 不過,在北大武山緯度上,台灣島的寬度只有 77 公里, 其西側有寬約 37 公里的高屏平原, 她是一座在 40 公里的跨距內驟然拔起三千公尺的獨立山峰。 另一方面,從卑南主山算起,中央山脈在她北方有長達 62 公里的陷落, 而在她的南方更是一路迆邐 80 公里直奔貓鼻頭入海。 由此可見,北大武山真的是雄踞南台的首霸,不愧她『台灣五嶽』的名分。

我與中大山社一行人,5 月 10 日 22 點出發,司機呂先生也是山岳健將, 更是健談。這是我第一次搭乘夜車出去登山,不知道自己睡著了沒有,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閩南語有句話說「有痻就有睏」,希望用在這裡是對的。

2002/05/11

06:50
簡單早餐之後,出發。登山口標高約 1500 公尺。07:30 第一次卸背包休息。 這第一段路都是緩坡,很體貼的暖身運動。其實整條登北大武山的路都非常清楚, 檜谷山莊之前甚至可以用寬大來形容。過了這一段之後,陡坡就來了。 今天要在四公里以內爬升六百公尺,終究不能都是緩坡。
08:55
沿著一條瘦瘦的稜線,來到一處展望寬廣的裸岩台地, 看到南方一片崩壁,經檜谷往北大武的山路會經過崩壁上方,那是明天的路。 在此卸背包休息,遇到一位楊姓奇人,撿了一袋子的垃圾正要下山; 據說他上來北大武山幾百次了,是這條山路的義工或認養人。 不多久後面快速趕來另一位奇人,一身勁裝,也說登頂北大武山一百次了, 今天打算輕裝一日來回。 據他們說,南方望見的山頭便是南大武山。

我們在這裡享受陽光,懶散了一下,互相拍了許多照片。 後來,一些隊友在黃昏時還特地從檜谷山莊折返此地觀賞落日。

09:15
再度出發。不料 09:20 就到了往北大武山和檜谷山莊的岔路口, 信步向前,不一會兒就到了檜谷山莊。 果然是號稱五星級的無人看管山莊,今年初才整修完成, 其實內部的木造結構依舊,只是新的藍綠色半透明浪板和鋁製網格地板, 美觀又實用。後方竟然有洗滌台和水龍頭,廁所也體貼地設在聞不到的下方, 有七個隔間,頗乾淨。

山莊的地基,是頗有原住民風味的石板。內容量大不說,周圍腹地也很寬大, 有必要擠一擠的話,塞個四百人應無問題。還好今天沒遇著那麼多人。 不過,稍後的際遇也挺令我驚訝的了。 整個檜谷其實沒有大片的檜木,甚至有闊葉樹叢生,畢竟這裡只有 2150 公尺高, 又是深深的南部。不過,仔細尋找,還是可以看到幾株檜木。

09:55
壓隊的領隊到了,照顧著兩位新腳。 陸續上來了出乎意料的各式各樣山友,我竟然還被人認了出來: 一位高雄師大數學系的同仁,他參加過 M+T Workshop。 我們聊了 Maple 和 Matlab,還從他那兒得知,原來林紹雄老師已經九十九岳了, 只差屏風山。為什麼一直不去呢?他向來特立獨行,誰知道為什麼。

中午時分,山莊裡外鬧熱哄哄散佈了五、六十人,蔚為奇觀。 最奇特的是,這些人都不是打算去登山的,那些要登山的人都打算單日來回, 從岔路口就上去了。這麼多人,來自嘉義、台南、高雄、岡山、屏東,幹甚麼呢? 來野餐的。相信嗎?走四公里爬六百公尺,專程來野餐的。有人煮羊肉火鍋, 有人帶了半打海尼根用山泉水冰鎮著,樹林下圍了一爐又一爐, 檜谷中洋溢友情親情,其樂融融。

原來,北大武竟然是南部老鄉的郊山;至少檜谷是他們的野餐林地。

我在餐後坐在平整的石板上讀 Proof (David Auburn 的劇本), 忽然間陰風四起,老天爺翻臉比我翻書還快,看沒三頁就下雨了, 野餐的阿北阿姨們忽然都走光了,我也就進房睡覺。 呼呼的風聲與節奏有致的雨打聲,是佐眠聖品,很快就睡甜了。 下午不知道什麼時候,今早出門登頂的山友回來,他們當然不會像我這麼欣賞這場雨。 後來,看身上穿的制服,知道那批山友應該是政大山社的同學。 所以,他們大概星期五沒課囉?

睡覺起來就是晚餐,晚餐之後還是睡覺。

2002/05/12

00:00
起床。其實領隊和小隊長早就起來做早餐了。 出門的時候,還沒完全醒,我有伸手扶著門卻沒扶到,就「胖」地猛敲了一聲, 後來陸續也有和我一樣沒注意的人。就這樣吵得政大同學怒火燎原, 罵了領隊一頓。不過那時我已經上路,回到山莊時他們當然已經下山, 所以就欠他們一個抱歉。
00:30
出發。微冷。星空燦爛。點亮了頭燈,效果比想像得好。 這是我第一次在山上走夜路。01:07 右邊出現一個可以賞星的缺口, 後來才看出來,這個缺口就在昨天看到的崩壁上方。
01:30
爬得高了,左側林木稀疏之處,就望見平地燈火。 地平線盡頭的一條橙黃光帶,想必是在屏東市東側繞了一個彎的南二高, 而近處一片燈火鼎盛的方形區域,就應該是老埤村內的屏東科技大學吧。 雖然平地上燈火密度顯然較高,但是淺丘陵上的燈光亮點也是出奇地多, 更令我怵目驚心的是,亮點幾乎均勻分佈在整片淺丘陵地上。 就工程觀點,這是一場勝利的景象; 就環境觀點,這些均勻撲滿了整片林地的人間燈火, 豈不像是滲透到膏肓深處的病菌? 雖然我知道這樣的想法很不人道:大家同樣寄生在這個星球上, 何以居住在平地或城市的人,就適得其所,而居住在丘陵山坡地的人,就破壞生態? 想到這裡,困頓不已,彷彿就連自己的存在,都感到些淒涼。真個是
偶開天眼覷紅塵   可憐身是眼中人
02:20
遇石壁水源。有許多前人樂捐的盆盆罐罐幫忙取水。
03:00
樹林逐漸稀疏,箭竹圍攏過來。走進了比人高的箭竹叢中, 不過路還是很寬,不必游泳。 出了箭竹,視野漸寬,筆直的杉木剪影背後, 底襯著平地上的點點燈火,而一朵朵烏雲般的針葉叢,又烘托起滿天的星斗; 不時還有流星橫空而過,像是線形閃鑠的恆星。 地上赫然出現一片片的白色杜鵑,沒人憐它葬它,倒也落得自在。 在冷光頭燈下,四處張望,還算找到幾朵勾留在枝頭的杜鵑花,看來瑩白優雅。 後來天亮了再來看她,反而覺得不太好看,因為那青春已逝的痕跡, 在日光下無所遁藏。
03:30
登上 2900 公尺稜線,展望頓開,跨坐於此,有獨立三邊靜的氣勢。 此後循稜北去,上上下下,有時還需要攀附樹根繩索,通過有點陡峭的地形。
04:15
翻過兩個淺山頭之後,到大武祠。 先看到上座已經被推倒的日本人「太平洋戰爭」紀念碑, 這場戰役現在的主流說法是「偷襲珍珠港」。 再向前拾級而上,就是神社,跟田埂旁小型的福德神祠差不多。 有個告示牌寫著「禁止露營」,經它提醒, 我才發覺這是個理想的露營地,避風平整有展望,美中不足的是要:水源自理。 東邊已有魚肚白,這下子同學們急了,各自放開腳步衝了出去, 要趕在山頂上迎日出。
04:45
從大武祠開始,要翻越三個山頭,第四個就是北大武山。 其實從第一個山頭向北望,最高點就是山頂。 這時我剛下第三個峰,遠方傳來「到了」的叫聲,想必是神行蚯蚓。 此時天已微明,朦朧中頭燈失去了作用, 而日光還不充足,最是渾沌的一段時光。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早起的鳥兒巧囀相陪。 而我可能因為眼睛看不清楚,或者是凌晨時段的本能反應, 感到特別愛睏,一時間連眼皮都酸了。想快也快不起來,後面只有耀霆陪著。

登頂前,有一段高約 20 公尺的路段需要攀爬,其實並無難度, 我竟然也就心不在焉,結果不記得為什麼摔了下來, 還記得那時罵了一句美國國罵,心想這下要跌到太平洋了。 老天幫我撞到一塊及腰的石頭,在我要翻越那塊石頭的時候, 右手的登山杖頂住了前面的土地。就這麼的,我在 70 度的斜坡上平衡住了。 那手杖剛才攀爬的時候本來掛在手腕上,不知道什麼時候竟然又握住了。 坐下來喘口氣,四下摸摸沒有受傷。 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一場危機來了又走。這下子總算是清醒了,就繼續攀爬。

05:10
登頂。剛才在樹林中看見東邊有一高峰,心裡一直納悶, 東去三十公里便是台東太麻里海岸,哪裡還有高山呢? 此時一看,原來是座雲山,氣勢磅礡。 東側雲海奔騰,西側晨曦薄霧。 在日出刺眼的陽光直射前,隔著兩道稜脈,看到遠方南一段稜線, 從符合正規分佈的關山一路迆邐到卑南主山,浮在薄薄雲霧之上; 更遠的天際,淡藍得恨不得就要透明的那條稜線,想必是三叉和新康。

日出前,大家猛拍相片;日出後,大家又猛拍相片。 激情過後,都躺下來擺平了。 屏東平原的同胞們還沒看到日出,北大武山的影子印在西側的水汽上, 影子經常比本尊還要壯碩。霧濛濛的山影下,夜間明朗的平原風光反而看不見了。

06:20
下山。到達第一個谷前,陸續遇著殿後的五位同伴,另有一人躺在大武祠不來了。 我受託帶一罐鳳梨罐頭回去給他。最近才知道,登頂開鳳梨罐頭似乎是登山社的「傳統」。 不知道哪時候開始的,我讀書的時候沒這一套。
07:05
回到南面而立的大武祠。我開了鳳梨罐頭慰問勞頓地躺在祭台上睡覺的同伴。 其實,他和我各吃了一椏,其他的鳳梨都被旁邊的小伙子搶去吃了。 我們年紀稍長,口腹之欲似乎就不太強。 在鮮艷的陽光下,我們和歷史痕跡合照了許多相片。
07:25
離開神社,下山。
07:47
到達 2900 稜線尾端,右下切,正式開始下山。 漸漸走到腳痛,一夥人沿途聊天慢慢走,倒也愜意。 赫然發現許多有些不好走的路段,但是來時都沒發覺。 小刀說,大概是頭燈隴照的範圍很小,根本沒看到危險, 腳踩下去就過了;現在看清楚了,反而礙事。 喔,現在知道為什麼「天使不敢走的道路,傻子一步跑過去」了, 原來傻子走夜路。
11:00
終於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地回到檜谷山莊。麵已經煮好,還有一寶特瓶的沖泡紅茶。
12:30
整裝下山,距離早上出發登山,恰好十二個小時。真的是走到腳痛。 不過,倒也一步沒停地走著,前半段一個人走,後半段聖哲趕上來陪伴。 一路上細雨濛濛,不過,在我的身上,降雨量和蒸發量恰好達到平衡, 所以就不必穿雨衣。
15:00
到達登山口。我還真是累壞了,竟然下山和上山花了一樣長的時間。 前鋒在 13:40 就到了,都已經睡過一覺。後面的五個人也在三十分鐘內陸續到齊, 稍事整理服裝儀容之後,就登車返程了。

車抵泰武,灌了一瓶啤酒。然後進入萬巒鄉萬金村, 司機呂先生介紹這裡有一間著名的聖母院,我在雜誌上讀過 [大地 160 (July 2001)], 大夥也都興致勃勃地,就拐個彎參觀去了。 因為才整修完成,如果沒有人介紹,恐怕看不出這是古蹟。 我個人倒是覺得裡面的聖母有點像媽祖,後來知道,這裡的聖母遊行還會擺宋江陣, 那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萬金天主堂 (人們也稱之為聖母院) 始建於 1863 年, 那時候英國的 Lewis Carroll 正開始著手寫他傳世的第一部書:「愛麗絲漫遊奇境」。 開創者是西班牙籍的道明會郭德剛神父,他在 1859 年抵達高雄傳教。 當時的萬金村還是平埔族「馬卡道」的地盤。 現在,雖然不容易辨識,還是有許多馬卡道族裔散居此地。 1984 年 12 月 9 日,萬金天主堂受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為聖殿。

我見識過天主堂,知道入門之處應有泉水給人象徵性的淨身。 在許多黑手黨電影裡面都會看到,用手指沾水,在胸前畫個十字。 進了萬金天主堂,我就找那盆水。結果它不在一般看到的位置,卻在兩旁的牆上。 更不妙的是,盆子裡不是泉水,也不是自來水,卻是一塊潮濕而被人摸得發黑的海綿。 我還是沾濕了手指,行禮如儀。雖然台灣最近缺水,但是這樣做也未免太將就了一點。 既然已經是「聖殿」,就該有聖殿的氣勢和風度。

本來有人倡議去吃萬巒豬腳,後來聽說一隻要五百到一千元, 就伸伸舌頭取消了。還好,如果真的去吃豬腳,我就只能吃旁邊的麵線了。 呂先生稍微迷路,亂竄了一陣子總算上了南二高。 在里程碑 387 Km 附近,通過媒體上常見的斜張橋。 其實台灣有的是斜張橋,不過這一座可能規模最大,也可能周圍風景最美, 還可能只是宣傳最賣力,所以最出名。 橋下是在兩公里外剛剛由荖濃溪和旗山溪匯聚而成的高屏溪。 那兩條支流源遠流長,直逼玉山腹背,合併成高屏溪之後 35 公里就入海了。

晚餐是在仁德休息區解決。是我的建議到高速公路休息區用餐。 可是這次我錯了。沒料到仁德休息區那麼髒亂狹小,是我見過最糟糕的休息區。 而且,對學生而言可能價格還偏高了點。 後來車到三義又進了第二頓晚餐,如期在半夜回到中大。 當我發動自己的車,恰好距離今早啟程登山整整一天。好長的一天。

【後記:北大武山西測之水文】這是第二次拜訪北大武山 (94 年 1 月 18 日) 之後學習的知識。

在北大武山上產生一個關於水文的問題:檜谷山莊和『臉盆水源』是哪條或哪些溪水 的上源?我在回程的車上借閱司機的交通地圖,說那水源是東港溪的上游。錯了!

在二萬五千的圖上仔細看,發現日湯真山以西 (我們第一天在稜頂看雲海落日時,西方露出頭的那座山就是日湯真山。 我們的停車場在日湯真山與北大武山西南支稜的鞍部, 而同一個停車場的東側是北大武山的登山口,西側就是日湯真山的登山口; 司機陳先生說他花了兩小時走上去), 才是東港溪的集水區。檜谷山莊在這條西南支稜的北側山谷之中, 此山谷開口朝北,它是隘寮南溪的集水區。而這條西南支稜的南側山谷, 也就是我們搭車盤延爬升的那一側谷地,是『瓦魯斯溪』的集水區。 瓦魯斯溪流下去變成林邊溪,顧名思義它在林邊入海。

仔細讀圖,『臉盆水源』和檜谷山莊的水源確實是同一條水。 我們第二天所走的路可以說就在這條溪溝南側的山坡上 (所以悅明那時候說走不動要跳下去,的確跳得好的話是會流到檜谷山莊的... 來不及實驗了),而夜裡走了一小時左右在右邊出現的眺望平台, 大家應該都在那裡看到滿天星斗和平原上的燈火, 那個點就在前述的西南支稜上。過了那個眺望台之後, 我們就在檜谷水源的谿谷森林中爬升,一直到前面隊員觀日出的稜頂, 才再度站上稜線 (中央山脈主脊)。

話說檜谷水源從臉盆水源開始,歷經兩公里傾瀉 1100 公尺, 到達海拔 1,550 公尺處進入較平緩的溪床而轉向西北, 繼續淌流 12 公里到達一個叫做『好茶』的地方, 就被人取了名字,叫做『隘寮南溪』。 有隘寮南溪就有隘寮北溪,他倆匯合之後改名『隘寮溪』一起流去三地門, 河道彎曲鋪出一片優美的山谷平原。而這條隘寮溪後來跑去里港跟荖濃溪會合, 又被當地人稱作『二重溪』。這二重溪只跑了 6 公里就遇上旗山溪, 按邏輯應該叫三重溪才對,可是她的新名字卻是『高屏溪』。 這個情節是不是與台北盆地裡的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之三角習題非常相似? 先民可能也是這麼認為,所以高屏溪又稱為『下淡水河』。

【更多相片】這些是第二次拜訪北大武山 (94 年 1 月 18 日) 拍攝的。 上次的數位相片是從照片掃描的,這一次是從幻燈片掃描的, 而掃描機的品質似乎也提高了一點。相機都是 Contax T2。
[ 單維彰的登山履歷 ]

Created: June 4, 2002
Last Revised: 2002/06/10, 2005/02/07
© Copyright 2002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