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的數學文化史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代欽(2022)。藝術中的數學文化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我因為非常欣賞代欽教授的《數學教育史─文化視野下的中國數學教育》,這是我讀過最對味的教育史書,所以自我感覺跟他投緣;後來學習到李迪前輩的著作,得知他的畢生收藏將要在內蒙古大學成立特展室,就更感到非得朝拜一次的盼望了。但這畢竟是很突兀的想法,哪有讀了某人一本書就要去登門拜訪的道理?正躊躇間,1 月 27 日在「數學史教育年會」聽完李國偉老師的俞大維演講,午餐聊天之間李老師主動提起代欽,說他古道熱腸,鼓勵我去內蒙師大看看;我沒跟李老師提到代欽,是他不知怎地忽然講起。我想,這就是天啟了吧。

於是我積極設法聯繫,發動「立體攻勢」:寫 Email,同時寫郵遞的信函。我沒有研究計畫也沒什麼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只是景仰代教授、李迪老師,希望拜訪內蒙古師範大學的科學技術史研究院 — 自費,個人身分。

代教授果然熱情,連繫之後很快就互加了微信,預約 4 月 13 日抵達呼和浩特,17 日告辭。

但我立即感到心虛。代教授著作豐富,而我只讀過一本,應該趕快多做點功課。我首先鎖定《藝術中的數學文化史》;就說我們投緣嘛,這也是我關注的題目,感覺此書與《文化脈絡中的數學》意氣相投。可是,我在臺灣找不到這本書,也買不到。3 月 27 日我從香港到廣州,第一件事就到新華書城,希望能買到一本;結果服務人員看著電腦螢幕說它已經全國售罄,只能等再版或者找二手書市了。另一本更早出版 (2013) 的《數學教育與數學文化》更是已經絕版十年了。因為我在旅途中,也不方便從圖書館借閱,於是我只好就這樣厚著臉皮去見景仰的作者。

1962-2024
我們都生於 1962 年,今年都是 62 歲

見著代欽教授的第一印象是:他好高大啊!果然是蒙古大漢。

雖然我們都 62 歲,但代老師的閱讀量實在比我多了太多。更讓人慚愧的是,代老師生長於牧區,他是進入大學才開始學習中文的。他說,直到現在,一個蒙古人如果願意,仍然可以用蒙語與蒙文從幼兒園一直學習到研究所,也能用蒙文寫碩博士論文。一位年輕同仁張曉雪教授,後來也說了類似的資訊。我想,這才叫做「尊重、保存」一個民族吧。代老師在這四十多年裡,不但學習了中文,還掌握了英文和日文。我讀代老師的書,一再感慨於代老師的閱讀量,讀他的書總有一種資訊撲天蓋地而來的感覺。

在會面之前,代老師先給我一點心理準備:他的研究室大約是我的六倍大,除了一扇門兩扇窗的牆面之外,全是書架。從照片裡看,書架已經全滿;等我到了之後,才知道書架不僅是全滿而已,是前後放了兩層的書而且全滿,研究室內部的大桌子上,也全都堆著一垛垛的書。除了中國數學史、數學教育史以外,代老師還研究蒙古文化、藏傳佛教,那方面的書架我就可以暫時略過了。他特別翻出蒐藏的洪萬生老師的書,位置在上方的第二層,但是他立刻就取出了(站在梯子上)。

代欽書房
代欽書房

所幸,在這麼大的書房裡,還保存了幾本《藝術中的數學文化史》和《數學教育與數學文化》。因此,我前面沒買到書,現在卻拿到了作者簽名版。但我不知道的是,代教授今年正要出版他的巨作《中國數學教育通史》,而我多麼幸運地躬逢其盛,見到工作中的樣稿。

另一件不知道的大事,是代欽主編的《中國近代中小學教科書彙編.清末卷─數學》,2021 年由上海辭書出版。這一套書全部二十冊,以高品質的影印(版面略為縮小),複製了 1897 年至 1911 年幾乎全部小學(初等、高等),中學(初級、高級)的數學教科書。 我翻閱了這套書,複製品質非常高,也有適當的整理與說明。對於數學課程、教科書史的研究領域來說,這是一份求之不得的資料庫,我真慚愧居然不知道它的出版。〔幸好還沒賣完,感謝中央大學同意採購這套書,它們將會落腳在數學系圖書室。〕

因為《藝術中的數學文化史》可以自己收藏,不必還給圖書館,所以我不必在此摘記內容;事實上,這本書非常重要的內容是圖畫,摘記文字是不夠的。這本書的頁數不多,資訊密度超高,代教授以簡明輕快的風格寫作,整本書幾乎頁頁精彩,而且很容易翻閱搜尋要點,所以更不需要寫摘要了。

我只在這裡記兩件事。

  1. 代老師的「數學文化」定義,很值得參考:
    數學文化是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及其在人類活動中的應用,以及與數學有關的民俗習慣和信仰的總和。
    接下來,代老師分析數學文化有四種型態、五個特徵。
  2. 從參考文獻,我看到一件非常感動的情況:中國湧現了翻譯潮,猶如十四世紀的義大利,十九世紀的日本。這一波翻譯潮可能超過了清末那二十年,一些年代已久而且相對冷僻的歐洲經典之作,開始出現中文版了。

代欽的偉大著作《中國數學教育通史》已經在 7 月出版。代老師 5 月 16 日分享給我此書的〈後記〉,特別以「登山」為喻,可能跟我們那幾天聊的內容有關吧。我先在此分享這篇後記(轉為繁體字)— 應該不至於違反著作權法才是 — 作為《通史》的預告。

寫《中國數學教育通史》猶如爬山

代欽.2024 年 5 月 16 日

《中國數學教育通史》(以下簡稱《通史》)付梓之際,回想在過去歲月裡的寫作猶如爬山一般,剛開始的時候不自量力地往上衝,但是後來越來越緩慢而艱辛,最後還是爬到了山頂。在山頂上瞭望遠處,發現在雲霧繚繞中又凸出更高的一座山、兩座山……使我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一種夢幻般的世界,不知在遠處還有多少座更高的山峰了。

1995 年,我涉足中國數學教育史研究,至今已經度過了 28 個春秋。1995 年 5 月 3 日至 8 日在北京師範大學進行的第二屆「橫地清文庫」[1] 中日數學教育史國際討論會(以下簡稱「文庫討論會」)。參加討論會的有以日本著名數學教育家橫地清先生為代表的研究團隊 — 橫地清、鈴木正彥、松宮哲夫、柳本哲、西谷泉和守屋誠司教授以及黑田恭史、渡邊等年輕研究者;中國方面有北京師範大學的著名數學教育家鐘善基先生、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不全程參加)、著名數學教育家丁爾陞先生(不全程參加)、東北師範大學孫連舉教授、內蒙古師範大學著名科學史家李迪先生和他的學生代欽。這樣,一個中日數學教育史研究的國際合作團隊形成了。自 1995 年開始每年利用五一長假和國慶長假進行兩次討論會,每年的研究成果以《中日近現代數學教育史》為書名在日本大阪ハンカイ出版印刷株式會社正式出版。文庫討論會參加人員基本固定,人數一般為十幾個人,每次五天的討論會提供了充分學習交流的機會。尤其是每次聆聽橫地清、顧明遠、鐘善基、李迪、丁爾陞、松宮哲夫和鈴木正彥等具有國際影響的著名專家們的教誨,對我這樣有備而來的人而言,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我從這裡看到了數學教育史研究的廣闊天地,從這裡直覺地感悟到了中國數學教育史的深厚底蘊,從這裡直接地領會到了國際交往的禮節,從這裡開啟了我對研究數學教育史的夢想!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內蒙古師範大學地處邊疆地區,應該說是一所小學校,「山不高,水不深」。1956 年,為支援邊疆從東北師範大學來了一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他就是 1980 年代以來被海內外科學史界公認的著名科學史家李迪先生。在 50 年的時間裡,他以畢生精力營造了內蒙古師範大學的科技史研究基地,在世人面前展現了數學史研究的「呼和浩特學派」(張奠宙著《我親歷的數學教育(1938-2008)》,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年第 345 頁)。李迪這個名字也自然地成為了內蒙古師範大學的一個符號,使「山不高,水不深」的小學校有了「名」和「靈」,變成了海內外科技史界學者們向往的聖地。

1979 年讀高中一年級時,我在蒙古文版《全日制十年制學校高中課本語文》(第一冊)第 20 課〈蒙古族及其古代科學〉中「認識」了李迪先生。1981 年考上內蒙古師範學院數學系後發現李迪先生就是我們系裡的一名老師,這使我更崇敬他。我留校任教後,每周至少見到李迪先生幾次,有時候他老人家鼓勵我好好學習蒙古族科技史,說這個研究領域有廣闊的前景。1995 年,我真正成為李迪先生的弟子,接受了科技史和數學教育史的良好教育。《通史》的完成,應該歸功於李迪先生的關心和支持。首先,在李迪先生的指導下,並一起合作完成論文〈中國數學教育史綱〉(橫地清、鐘善基、李迪主編《中日近現代數學教育史》第四卷,(大阪)ハンカイ出版株式會社,2000 年),這篇論文相當於《通史》的寫作提綱。其次,李迪先生的巨著《中國數學通史》(三卷本)的《上古到五代卷》出版後贈送我一本。李迪先生說:「寫一部《中國數學通史》是我多年的想法,終於出來了第一卷,以後陸續出版第二、第三卷。以前沒有人寫過中國數學通史。民國時期的暫時不寫,涉及到很多現代數學內容和複雜的問題。」當我看到李迪先生寫的「代欽同志指正。1997.11.18」,在欣喜若狂之餘,心底萌生了我也要向《通史》方向努力的堅定決心。

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具有國內外一流的工作環境,我的三萬餘冊珍貴文獻有了一個安身之地,為《通史》的寫作提供了「足不出屋」的便利條件。2018 年,我從行政工作退下來後,有了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繼續我的《通史》寫作,終於夢想成真。

1987 年 5 月份,有幸拜訪過張奠宙先生,完成學校交代的送評審材料任務後回到學校。由於大學畢業不到一年,我沒有和張先生交流的資歷。1998 年 10 月,在華中師大召開的數學史會議期間,張先生和李迪先生住在一起,這為我提供了和張先生交流的機會。特別是從 2006 年以後,和張先生交往較多,進行了幾次長時間的訪談。張先生不僅贈送給我他的多部著作,還送我日本友人贈予他的一些珍貴圖書。張先生格外關注我研究中國數學教育史的工作,建議我從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教育思想和中國傳統數學思想方法的視角考察中國數學教育史。這些事情,對《通史》的寫作起到了積極指導作用。

松宮哲夫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數學教育史家、俳句作家和藏書家。他多年搜集中國數學史和教育史資料,對中國數學教育史頗為了解。他為我的《通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2008 年春天,我與曹一鳴教授和王光明教授小聚時,王光明教授建議我能不能寫一本數學教育史的著作,曹一鳴教授作為《京師數學教育叢書》主編向我約稿。這樣《數學教育史——文化視野下的中國數學教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出版,第二版以《中國數學教育史》(2018 年)之書名出版。三人的小聚為《通史》奠定了堅實基礎。

劉祖希老師既是一位富有學識的研究者,又是一位有卓有眼光的出版人。2022 年 7 月,他向我約稿《走向新中國的革命根據地數學教育》。我提供相關申請表格的同時,向劉祖希老師介紹了《通史》的寫作情況並說明了出版意向。他欣然同意並約稿。2022 年 10 月 28 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通過了這兩本書的出版申請。隨後推薦《通史》為「上海市新聞出版局 2023 上海市重點圖書」項目順利通過。這樣,《通史》就進入編輯出版階段,今天終於出版發行。

《通史》雖然沒有達到事事完備的「通達」水平,但它還是一項大工程,需要多人的協助。特別是最後階段的校對、核實文獻等工作耗費很多心力。博士生張曉雪、王瑞芳、張露露、詹升娜、鄒岩和付雲菲做了大量工作。

天時地利與人和是順利完成工作的關鍵因素。國家繁榮昌盛的年代,在富有科技史文化底蘊的科學技術史研究院裡,國內外諸多良師益友的關心和支持以及學生們的幫助,使我有了更美好的希望和繼續前進的力量。在此,謹向以上個人和單位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1] 橫地清文庫:橫地清先生將 25000 冊圖書贈送給北京師範大學後,1993 年在英東樓一樓建立了「橫地清文庫」,1994 年進行第一屆「橫地清文庫」國際討論會。

[ 回上層 ]


Created: Oct 30, 2024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4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