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 Lay Yong, & Ang, Tian Se (1992).Fleeting Footsteps — Tracing the Conception of Arithmetic and Algebra in Ancient China.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這本書是藍麗蓉 (1936 年生,本姓溫)院士(Académie Internationale d'Histoire des Sciences,國際科學史研究院)的第二份生涯主要作品;第一份是楊輝的《詳解九章算法》研究,這本書是《孫子算經》研究。這本書分兩部,第二部是《孫子算經》的全文英譯(當然是根據現存的版本),附錢寶琮 1963 年的注釋英譯,佔 38 頁。第一部是作者們對這本書的時代背景分析與內容詮釋,佔 161 頁。在第一部的最末,第九章,藍院士提出一項驚人的論題(thesis):
古中國發明了十進制的位值觀念與對位記數系統,而印度─阿拉伯數碼源自中國籌算。藍麗蓉舉出正面、反面的歷史證據,支持她的論題。她認為算籌與數碼的不同之處僅在於:中國用算籌鋪設數值,印度─阿拉伯將它們換成對應的書面符號。在第一部最末一段,藍院士呼籲:十進制對位記數系統,實應與培根(Francis Bacon)認為的中國三大發明: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並列為第四大發明 — 而不是艾約瑟(Joseph Edkins)提出的造紙 — 改變了全世界的面貌。
藍麗蓉的論述完全說服我。她徹底解決了我心中三十多年的疑惑:為什麼華語數詞和印度─阿拉伯數碼那麼完美地「匹配」,使得數碼明明是「外來的」卻這麼自然地融入我族文化,一點都感覺不到它是外來的?藍院士的論題告訴我:因為數碼根本不是外來的。
以藍麗蓉在新加坡的出生成長,在英國所受的現代史學訓練,我不相信她會受到康熙皇帝「西學中源」的引導。她在 1992 年出版這本書,並沒有收到學術上的回擊。Wiki 上引述了一名法裔印度教授的抨擊,但是 Wiki 沒有引述他反擊的學術理由,卻引述他說藍教授「不具備跨文化研究的資格」(she is ill-qualified for cross-cultural studies)。這種攻擊,在學術界是最下等的:你要是認為她沒資格,就舉出她知識不足或推論無效的證據啊。Wiki 的作者應該不至於偏袒藍麗蓉,因為 Wiki 是開放共筆的。
1992 年出版的驚人論題並沒有收到學術上的回擊,反而獲得學術榮譽:2001 年,藍麗蓉與巴西數學教育哲學名家 D'Ambrosio 共同獲得數學史領域的 Kenneth O. May 獎章。於是新加坡的 World Scientific 出版社提議重刊這本書。這本書的 1992 年原版是當時個人電腦列印的品質,重刊的 2004 年版 (Revised Edition) 改成專業排版品質;這算是出版社對作者和這本書表示的敬意吧。
我樓下的中央大學數學圖書館就有 92 年的原版,從清華借來 04 年的新版。兩相對比,除了印刷品質的提升以外,2004 和 1992 年版的差異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