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五十年

中等教育及國民教育調查報告書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賴順生等編(1962)。臺灣省五十年中等教育及國民教育調查報告書。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依據劉真(臺灣省教育廳)於民國 51 年 9 月寫的〈序〉,這是臺灣第一次執行這種調查。而「第一次」的意義是:有別於政府規定的各種定期報表,其目標僅為「獲知教育上某些事項的數量」,但此調查的目標卻是「明瞭教育上某些事象的趨勢」。劉廳長並期許以後每三年能舉辦一次調查。

此次調查的「標準日」為民國 50 年 9 月 25 日。

調查方式有三:普查,抽樣,問卷 — 學者專家、學生家長、社會人士、輿論。

年度有三種:普通年(1 月 1 日始),學年(8 月 1 日始),會計年(7 月 1 日始)。

書中「本校」意思是校本部,「中學」指的是初級、高級中學。

各學年度「及齡」人口數,也就是應該就讀小學一年級的人數,在 51 學年首次超過 40 萬人,52 學年下降到略低於 40 萬,但之後就穩定於每屆 40 萬名學生,直到臺灣的少子化趨勢開始浮現。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報告書裡呈現的「未雨綢繆」關切。主事者根據資料,設想未來三年、五年、十年將要面臨的狀況,提早算出客觀狀況,初擬因應方案與需求。這理應為非常基本的行政措施,但是怎麼感覺現在的政府不關心這種基本措施。現在的氛圍,彷彿全心追求「創新」,而沒有人顧「根本」。

當年的國民教育就學率可以維持在 95% 左右,但逐年在學人數遞減,而且女生失學比男生嚴重。以 47、48、49 學年的三、四、五年級學生為例,總數依序為 27.8、27.3、27.2 萬人(表三)。輟學或「長期缺席」的最主要理由是「幫助家務」(表五)。可見在民國 50 年時,民間的「讀書」風氣還不能說是全面性的。因此,民間的「升學」風氣也還不炙熱。這些現象或許可以解釋為:臺灣的經濟還沒開始起飛。

在 48–50 學年,小學生「想要」升學 — 書中表述為「志願升學」,也就是想要考初中 — 的比例只是略高於 50% 而已,而 48、49 學年實際升學的比例略低於 50%。可以說 90% 想要升學的小學畢業生,都如願升學了。(表一)未升學的小學畢業生,絕大多數就業了(圖四)。至於普通中學的初中生、高中生,則可以說都有 90%(圖十一、圖十二)的畢業生想要升學 — 考高中、考大學 — 畢竟就讀普通中學大概就是不想要提早就業的子弟,他們似乎只有升學一途。在考高中的階段,國立中學(這種學校很少)、省立中學的初中畢業生幾乎全都上榜,市立、私立中學大約只有一半的錄取率。在考大學的階段,國立、省立高中的畢業生有 80% 以上的錄取率。(頁 64、65)這部調查將「職業教育」從「中學教育」分出來。

民國 50 年關於升學的數據,在在顯示升學壓力還沒浮現。雖然各級學校都有「課後補習」之事實,但應該尚未發展成「惡補」。

我注意到:民國 50 年時,國小教師還是以男性的總量為多,男女教師比約為 2:1。但是,年齡 25 歲以下的國小教師,就是女性比男性多了。(圖五)教師們的學歷,已經有幾乎 70% 為「師範學校畢業」(圖六),而且 85% 教師的年資在 15 年以內(圖七),也就是可謂大多是在光復後才執教的。

中學教師則是穩定地男性居多,男女中學教師相比約為 3:1,而年資幾乎全部在 15 年以內,學歷則幾乎全是大學畢業。(頁 38)

我注意到這份報告書涉及學科的統計,很少把「數學」獨立出來。我猜想數學被併入「自然學科」項目之內。由此也可以推論:當時數學科並不像今天這樣受重視。

「普通補習教育」附在「中學教育」之後,篇幅只比 1 頁稍多一點。「職業教育」有一專章,內容豐富。

從問卷調查的題目可以看出當時關心的事情,也看出教育發展的歷史。

  1. 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 — 過半的意見贊成
  2. 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 三分之一不贊成,三分之一希望緩議
  3. 特定事業附加教育捐
  4. 國小教科書收費 — 當時為全部免費供應,46% 希望維持
  5. 許多其他議題 ...

頁 67ff 專注討論教師工作負擔。已經具備以下眼光:

美、日、菲等國中等學校的職員與工友都很少。......外國中等學校的行政事務,如修建校舍、購置設備用品、任用人員、發給薪金等,都由主管的教育機關來辦理。......從調整工作及簡化事務來著手,以減輕教職員的工作負擔。茲提供改進意見如下:〔略〕
我不是教育史家,不知道當年的改進意見,實施了多少?實施強度如何?那麼,為什麼發展至今卻似乎愈演愈烈,造成大家聽說的「行政大逃亡」?會不會以上意見曾經落實,但是實施成效太好,導致教職員的工作反而被社會輿論認為「太輕鬆」而發生反彈效果呢?我不知道。但現在的教師行政負擔太重,應該是事實,只是主管機關似乎不關心此現象。

[ 回上層 ]


Created: July 2, 2025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5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