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和她的內蒙古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席慕容(2006)。席慕容和她的內蒙古。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

這本書裝滿了代欽教授的盛情。這是一本 12 開、1 英吋厚的精裝書,2006 年第一版的第一次印刷。代教授肯定買了許多本,珍藏至今,陸續餽贈;送給我的可能是最後一本了。我無法將這麼大的一本書收進行李箱,必須隨身帶著;最後,登機的背包也塞不進去了,只好攜在手上。這樣,它自然成為我的航程讀物 — 飛機上的小餐桌承不住它,我主要是在轉機時間,將書放在小餐館的桌上讀。

到呼和浩特的次日,代欽就帶我走一天的旅程,當作認識蒙古的新生訓練。我近看了陰山,跨越黃河,線狀體驗了河套,並來到號稱地區 GDP 全國第一的鄂爾多斯市,它靠品質優異(可乾淨燃燒)的煤礦致富,而礦脈則是萬千年前濕地與森林的遺餽。於是我認識了敖包,也見到了不滅的燈 — 世襲的守陵與點燈人稱為達爾扈特,頁 193 有一幅未來接班人的照片:2005 年六歲的阿蘇榮。

代欽和他的蒙族學生群(好大的一群)說了好多地名、飲食菜餚名和人名,我相信她們還可以說出很多花草和樹名;超出我的認知負荷能力,只能當作預習了。有一件事要趕緊記下來:蒙古的燒賣(燒麥)包的是羊肉(這個不稀奇),內容像湯包,小心燙、小心別噴汁,而且它的交易重量只算麵皮不算內容;以我而言,一兩已足,二兩吃不了兜著走。在蒙古,牛羊都好吃,但因臺灣羊肉太難得,所以只要有得選,我在內蒙每餐都選羊肉。我在西藏和青海西部也吃過幾回羊肉,藏區畢竟是素食國度,就算佈滿了陝川入藏的廚師,那邊的羊肉不能跟內蒙比。同仁提醒我:在內蒙,當人說「這是進口羊」他的意思是「這是次等肉」。

在呼和浩特機場讀到一些內蒙的地名,我在新生訓練時聽過,讓這堂地理課更加困難的是,這些地方都有蒙文譯名和新漢名。即使記不熟,在這本書裡再次讀到,畢竟是第二回遭遇,不但比較容易接受,還能自以為是地感覺重逢的歡喜。例如赤峰就是昭烏達盟的所在地,那是席慕容母系的家鄉 — 她的外祖母也來到臺灣,席慕容說她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

自從大學時期讀席慕容的詩,就經常有共鳴而低吟不已。長大以後(確切地說是到美國留學二年之後)就幾乎不讀詩了,我的思維與意識逐漸變成一名比較地道的數學家。當然,這二十年做數學課程研究,我的思維又從「乾」轉為較「濕」,重新讀詩,而這次讀的多是英文詩。沒做什麼心理準備,才剛翻開書,讀到

記憶裡的山河才是山河
這麼普通的一列詩句,冷不防地抽中我記憶山稜的神經,眼淚就湧出來了;旁邊人多,我得小心擦著淚。我心想,席慕容這還沒開始呢。

當然,我記憶裡的山河不是她所指的山河,但文學的厲害不就是這樣嗎:文學的力量超越時間與空間 — 假如你識得那文字的話。我如今還居住在記憶山河的同一塊土地上,從席慕容這本書的立場來看,這是千萬幸福的吧。

我在書封內側記下另一句話:

天下沒有遠方,人間就是故鄉
這是我從拉薩帶回來的一句。

書背內側的版權頁寫著這本書的規格是 787 x 1092 1/12,讓我好奇追尋了一下。原來紙張的「全開」規格主要有德系和日系兩大類,德系如今成為國際標準(有 ISO 編號),包括我們常用的 A 系列與 B 系列,而東方(包括中國)的出版業還繼續使用日系紙張。這本書採用的 787mm x 1092mm 原紙,在大陸稱為正度紙張,在臺灣稱為四六版(也許有若干 mm 的差異)。符號 1/12 是所謂「12 開」的紙張,理論上是原紙(全開紙)面積的 12 分之一,也就是切成 4 開之後再取 3 分之一。但是實際測量書頁,大約 200 x 320,與前述推論數據相去甚遠;面積也遠不及正度紙的 12 分之一。所以,這個謎還沒解開。

此外,所謂「開數」應該來自日文,我還沒查到對應的英文術語,只查到描述性的說法。

[ 回上層 ]


Created: June 22, 2024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4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