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性這件事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如何思考性這件事 How to Think More about Sex, Alain de Botton 艾倫‧狄波頓著,陳信宏譯,圓神出版, 2013, ISBN 978-986-134-201-6

這本書的標題如果改成

性、婚姻與愛情

可能效果更好一點,也更切題一點。

雖然作者想要跟「勵志書」劃清界線,但這本 200 頁的書還是屬於勵志書那一型。 只不過作者的學術涵養稍微重了點,文字品質與內涵比較豐富, 所以我也不想把它歸類在勵志書裡。 在這本坐下來一次就能讀完的書裡,作者還是講了一些道理, 分析了一些現象的成因或背景知識,而不像一般勵志書那樣, 只看到一個志得意滿的傢伙對你搬出整套整套的宣言或格言。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翻譯好極了,幾乎不覺得是翻譯。

至於這本書的內容,我沒什麼好批評的, 因為他寫的差不多就是我在近十年間閱讀、思考、實驗、反省的結果。 在某些方面我或許閱讀得更廣,思索得更深。 但是也許他的經驗比我的更多(他在英國嘛)。

這本書只有一項讓我嚇一跳的主張。 作者建議,被生活、工作、兒童折磨得都失去興趣的夫妻雙方, 可以找一位第三者跟自己的配偶做愛,而自己在旁偷窺或觀察。 我們在電影裡見過這種情節。作者的理由是,如此一來, 煩悶的夫妻可以重新發現另一半的活力、魅力,看見他/她平常不再展示的那一面, 發現他/她原來仍然可以這麼的性感。 好吧,以上純屬原文作者的意見轉述,不代表本台立場。

還好,作者也知道上述建議不容易「普及」, 因而提出了「退而求其次」的建議。 這就是個常見的建議了:兩人到一個陌生的旅館裡去假裝幽會吧 (當然不能帶著孩子們)。

讀這本書的最大收穫,或許是認識了 KNOW 這個「常用字」的一個「罕用」意義。 這個及物動詞在古英文和聖經裡,有「與其發生性關係」的意思。 以下引自 Wiktionary (en.wiktionary.org/wiki/know)

(transitive, archaic, biblical) To have sexual relations with.

[quotation]
And Adam knew Eve his wife; and she conceived, and bare Cain,
and said, I have gotten a man from the LORD.

    1611, King James Version of the Bible, Genesis 4:1
這真是一個非常美妙的意義。想想, 還有什麼比「have a sexual relationship」更能讓妳「know」一個人? 這就好像我總是說,在發生以下兩種經驗之前,男女雙方根本不算「已經」在交往中了 (在這以前,只是在「找尋交往對象」的試探階段):
  1. 性關係
  2. 大吵一架
很不幸的是,在我們這個社會裡, 這兩項矛盾就是發展健康、快樂、長久伴侶關係的最大障礙。

原文為了闡釋「know」的意義而編造的情境也頗有趣的。 故事裡,中年主管 Jim 在面試年輕率直的 Rachel 時,由衷而生了好奇心與吸引力。

若把 Jim 想要的東西稱為「上床」, 對於他內心那種興奮情緒的源頭未免描述得太過膚淺。 在這個情況下,古英文的「know」實是異常貼切, 因為 Rachel 確實引發了 Jim「了解」她的渴望 -- 不但想要親近她的大腿、腳踝與頸項,也想知道她喜歡穿哪些衣服, 書架上擺了些什麼書,她的頭髮在沖澡後會散發出什麼樣的氣味,她小時候的個性, 以及她與朋友私下交換的秘密。       (p.160ff)

「性、婚姻與愛情」本來是我們個人生活中的三個維度, 就像空間中的 x, y, z 坐標一樣,也像形成色彩的紅、綠、藍三原色光一樣, 它們可以混和或者組合,但是它們基本上是三個維度。 作者在這個議題上有一番頗為痛快的論述,落在 pp.166-77 之間, 節錄於下(有些地方經過ㄚ丹的重組)。

現代婚姻制度認為我們在愛情、性與家庭方面的一切慾望,都必須由同一個人滿足。 ... 婚姻從一種制度變成了一種情感上的封聖。 ... 大多數人對於以「愛」為基礎的婚姻觀都抱持著直覺的敬重態度。 在文化偏見的影響下,很難不如此。... 這一切, 會不會只是一群心智有如青少年的作者與詩人,在幾百年前幻想出來的結果?

過去的社會較為明智,將愛情、性與家庭這三種非常不同的需求劃分開來。 舉例而言,十二世紀的普羅旺斯吟遊詩人是浪漫愛情的專家 ...。 十八世紀初的巴黎浪蕩主義者...投入的對象是性,而不是浪漫的愛情。

早自人類在東非開始直立行走以來,我們對建立家庭的衝動就極為熟悉。 ... 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歐洲富裕國家的一個社會階層 (中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 才開始出現一種新式的理想 ... 認為 建立家庭的作法,可能要與父母之間持續不斷的性慾, 以及彼此懷有愛情的渴望融合在一起。 ... 他們向世人提出了這項非常吸引人的概念: 只要找到一個「正確」的人, 我們最迫切的需求就可能全部獲得解決。

這種婚姻的新式理想,幾乎完全是由中產階級這個經濟階層所創造出來並加以支持, 這點絕非巧合。因為 ... 在一個由於科技與商業發展而快速擴張的經濟中, 這個膽氣壯大的階級不再需要接受低下階層那種備受限制的人生展望。 中產階級的律師與商人有了一點額外的錢可以娛樂放鬆 ... 然而,他們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他們不像吟遊詩人擁有無窮的空閒時間,... 可以花上三個星期寫信讚美愛人的眉毛;中產階級必須經營企業、管理倉庫。 他們也不像...身為貴族的浪蕩主義者擁有權勢與地位...。

中產階級的生活不至於艱苦得毫無享受浪漫愛情的餘裕, 但也沒有無憂無慮到能夠不受限制地追求情慾和愛情。 藉著全心全意投注在一個永久的合法伴侶身上以達到滿足, 其實是種頗為貧弱的答案, 純粹是考量情感需求與實際限制而妥協的結果。

在這裡,要趕快幫作者聲明,他絕對、絕對沒有否定幸福婚姻的存在性。 幸福而且如願達成其「三合一」功能的婚姻,是一定存在的。 只是,那些範例應該被歌頌、被頒獎表揚, 當事人應該深懷感恩之意,敬天謝神並為雙方的犧牲或努力感到驕傲。 幸福婚姻不該被當作「本來應該」的,更不宜作為普世的通範。

關於性與愛,作者又編造了一個情境故事。同為 28 歲又同為資訊專業的 Jane 和 Thomas 在研討會認識了。 Thomas 愛上了 Jane,希望跟她發展長期而穩定的關係; 但是 Jane 認定他絕對不是適合自己的長期伴侶, 她也想要「know」Thomas,但是『只想把他撲倒在紫色床罩上,然後跨騎在他身上。 ... Jane 很樂意在事後永遠不再與 Thomas 見面。』(pp.91-2) 可是,兩人都找不到合適的話語或符號,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意願。

這兩人面對的難題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常態。 直到現在,我們的社會仍然沒有提供任何方式, 可讓我們輕易表達愛與性這兩種通常相互分歧的渴望。 我們總是 ... 藉由迴避的方式掩飾我們的需求, 結果經常因此說謊瞞騙,傷害別人的心,自己也在夜裡深受挫折與內疚的纏擾。 ... Jane 無法公然表示自己只想和他上床,這樣的話在我們耳中聽來會覺得非常無禮, 而且獸性又粗俗。... Thomas 若坦誠說出自己想要找到愛情, 未免讓人覺得他太過感性而柔弱。

我們的社會 ... 必須承認雙方的需求沒有道德層次高低的問題。 ... 我們必須將虛偽掩飾的必要性降到最低,從而消除這種行為造成的心碎與內疚。

如果我們必須藉由愛情的假象才能獲得性愛,一定有人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惜說謊。 如果我們必須假裝自己豪放不羈...才有可能找到長期的伴侶, 一定有人會在次日早晨深陷遭人拋棄的痛苦。       (pp.93-5)

但是,同樣常見的情況是,求愛遭拒而使得被拒者全然地否定自己。 在我們這個社會裡,特別難以建立健康的「被拒絕」心理。 我猜想男女都一樣,只是男性或許表現得比較外在一點。
求愛遭拒並不表示 ... 對我們這個人的所有面向都感到厭惡。 實情其實單純很多,也沒那麼殘酷: 這個特定的人就是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不了情慾渴望。 令人欣慰的是,對方的這種判斷是一種不受意識控制的自動反應,而且不會改變。 一個人之所以拒絕別人,不是刻意要傷害對方,而是因為自己也別無選擇。 我們無法決定什麼樣的人能夠挑起自己的情慾, 就像我們無法決定自己喜歡吃什麼口味的冰淇淋。

... 我們可能真心覺得對方很討人喜歡,但我們的性慾羅盤卻自有主見, 無論如何都不肯改變。... 一旦別人表明他們無意和我們進一步交往, 我們也應該了解這是一種「對事不對人」的決定。 ... 科學研究與精神分析已經明確指出, 這方面的決定是某些隱藏的力量為我們做成的, 我們的意識根本沒有機會表示任何意見。       (pp.98-100)

哼,說得還真輕鬆啊,可不是嗎? 這或許就是 《見樹又見林》 這本書裡,要我們用力認清並且學著去穿越的一個文化「框架」。

何況,就算一個人自己穿越了「框架」,也是一點用也沒有。 每一個人畢竟都生活在社會裡,而『文化在我們之間,也在我們之中』, 不是你自己說了就算的。 很多女性認為找外國人(特指社會較「進步」的西方人)談戀愛比較有益, 許多(台灣)女性做了反面選擇:不想找外國人, 也不願意將傳統社會裡的本地人當作對象, 或許受到以上認識的影響吧? 因此,作者說...

在我們年紀漸增之後,一再以緬懷眷戀的眼光回顧當初少數的幾次情慾經驗, 才開始意識到上天對我們的賞賜是多麼的小氣 -- 也因此才發現令人滿足的性愛是種多麼非凡又罕見的成就, 必須生理與心理條件同時到位,而且時機也得恰到好處。       (p.30)

儘管說了以上那些,本書 (和本文) 作者其實並不主張完全的性解放; 他甚至認為宗教對性事的傳統壓抑有其道理,也贊成網路審查制度。 他說,任何逛過色情網站的人都知道,就算原本只想「看一下下」也會花掉四個小時。 不節制的色情,將會浪費太多社會資源和人們的時間與精力, 最終將傷害社會或個人的功能與生活。

色情內容就像酒和毒品一樣,會破壞我們承擔特定苦痛的能力 -- 這些苦痛是我們要擁有合宜人生所必須經歷的。 ... 色情內容 ... 使我們難以容忍若干捉摸不定的情緒, 例如沒有明顯理由的擔憂以及煩悶無聊。... 我們必須仔細聆聽焦慮所傳達的訊息,並且耐心加以解讀。 ... 整個網路其實都算是一種色情內容(ㄚ丹說它是毒品) 如果我們的注意力 ... 一再分心,就很難完成這種聆聽與解讀的工作。       (p.146)

作者預言,我們的社會還須要更多、更有實效的性心理治療師; 但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仍然處於嬰兒期』所以這種人才還不夠。 他認為這種治療師

將屬於一種新的教士階級,專為一個新時代而存在。 這個新時代雖然不再相信死後世界的寬恕與諒解, 在現世裡卻仍然非常渴望這些:寬恕與諒解。       (p.134)
『新的教士階級』真是個很有創意又很深刻的類比。 這一種「行業」已經存在於民間一段時間了, 例如,偷拍璩美鳳的性愛過程並將它製作成光碟的, 就是她的「心靈導師」,也就是上述那個「行業」裡的教士。 可見,這種「教士」有其需求性,而他們的服務品質與職業規範, 又是多麼地有待加強啊。

[ 回上層 ]


Created: Feb 11, 2013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13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