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alculus Gallery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The Calculus Gallery -- Masterpieces from Newton to Lebesgue William Dunham, Princeton Univ Press, 2005, 我讀的是 2008 首版平裝書。 ISBN 978-0-691-13626-4.

這本書的內容全部精確地寫在它的標題上了。 我本來打算稍晚讀它,只是拿起來翻閱一下 Weierstrass 那一章, 想要查閱關於數學分析嚴格化的歷程,特別是 epsilon-delta 的極限定義。 但是一讀下來居然就愛不釋手,先從 Weierstrass 往前讀到 Cauchy, 再掉頭往後讀到 Lebesgue,既然已經這樣讀了三分之二, 乾脆還是從頭讀完 Newton 到 Euler 的微積分頭一百年歷史吧。 真像是讀「演義」的感覺,很興奮。

這本書的有效頁數只有短短的 221 頁,很可以隨時翻閱而找到資料; 在其「雖然很薄卻資訊豐富」的意義之下,它也是一本難得可以逐頁閱讀的 Reference Book。

對於牛頓,我的看法跟作者一樣,從他對 binomial expansion 的推廣開始講起。 從那一項技術,他發展了定積分算法。 然後看他如何先找到 arcsin 的冪級數展開,而且如何「不知不覺地」使用了弧度量, 然後再從 arcsin 化為 sin 的冪級數。 這些成就,全部寫在他的 1669 年 de analysi 手稿中。

相對於牛頓,萊布尼茲的確像個半途出家的渾小子。不過,他的確是天才。 他說他很驚訝的發現自己可以像讀言情小說那般地讀數學文獻; 我驚訝的是,那時候已經有言情小說了嗎? 因為他早年曾經重新發明幾次輪子,導致風評不佳,讓人懷疑他的可信度。 而他與牛頓一樣終身未婚,十七世紀的兩大聖哲都沒有留下子嗣。 牛頓與萊布尼茲之爭,在他們的生時,可以說牛頓大獲全勝, 就連一位德意志貴族到英國去就任時,都為了表示尊重牛頓而不敢帶上萊布尼茲。 萊布尼茲的名聲,在十八世紀可以說是一片狼藉,還好,歷史不但沒有遺忘他, 反而在十九世紀還給他清白,也賦予他應有的榮耀。 1962 年,在德國的漢諾威,總算組織了一個委員會 Leibniz-Archiv, 打算整理出版萊布尼茲全集,看來到現在還沒完工。

雖然害得萊布尼茲被牛頓追打一輩子的那篇論文,屬於微分, 可是 Dunham 選擇寫牛頓的微分工作,卻寫萊布尼茲的積分工作。 而後者的積分,稱為 Transmutation 定理,其實是今天的分部積分。 而這本書所寫的歷史,其實等於為微積分課程開闢了一條新的進路: 原來分部積分有這種「新」看法,使得分部積分可以提早教。 另外,有點兒諷刺的是,Dunham 寫牛頓的流數術時,用的全是萊布尼茲符號。

如今常見的調和級數發散證明,是十四世紀的作品:Nicole Oresme (1323-1382), Pietro Mengoli 在 1650 做出另一種證明。萊布尼茲這兩者皆不知, 而他自己發現了如何證明,還寫信到英國去宣告,被打了槍。 像這樣的紀錄,害得他在學術圈內的信用下降。

p.66ff 看 Euler 如何推廣階乘到實數,而獲得 [1/2]! = sqrt(pi/4),或者 [-1/2]!=sqrt(pi)。 但是 Euler 的原始想法並非 Gamma function,那是後來 Legendre 的轉換。

在大一學生的認知水平之下,所謂黎曼和、微積分基本定理,其實全是柯西的。 他在 1823 年發表這些定理,p.88ff。 不知道為什麼微積分課本要這麼抬舉黎曼? 提出「極限」作為微積分的共同基礎理論的人,也是柯西; 而且他的極限定義就是我們現在口頭上講給學生的那種(越來越靠近...)。 在柯西的極限概念中,誕生了實數的完備性概念。 如今,數學課程通常用公設的形式接受實數完備性。

Dunham 說「數學分析」可謂「不等式之科學」(science of inequalities),我倒是沒聽說過。 想想 epsilon-delta 的極限定義,確實是不等式的玩轉。 一份具體的例子,表現在 Liouville 處理超越數的一個引理(p.122): 無理代數數跟有理數的距離是「油水分離」的。 當 a 是 0、1 以外的代數數、b 是無理代數數,則 a^b 是超越數。 所以,例如 2^sqrt(2) 是超越數。高中老師常舉這個數為例,不可小覷這個數啊。 log2 和 sin(1) 都是超越數。可是,一些很「簡單」的數,例如 pi+e, pi*e, pi^e, 乃至於 pi^pi 和 e^e,都還沒能證明它們是超越數;雖然大家都相信它們是。

Weierstrass 推導「連續而無處可微」函數時,需要一個引理(p.141)。 他當時用三角關係推論出來,但 Dunham 給了一個基礎的證明(微分均值定理)。 這個引理蠻有趣的,可以當作習題。

數學界似乎特別憐愛早逝的黎曼,但我認為把積分理論歸給他實在是過譽了。 對於大一水平的學生,講他的「條件收斂級數可重排而收斂到任意數」定理就足夠讓學生崇拜了。 對於再大一點的學生,當然就要講黎曼猜想。 總之,黎曼和可以不必講啦,改成柯西和就好了。 從柯西(也許該從 Lagrange 說起)追求微積分的基礎開始, 整個發展過程好像一部「函數」演義,越來越抽象的函數(武藝越來越高強),相繼登場。 就微分而言,Weierstrass 的函數是極端的病態,就積分而言,Dirichlet 函數最高級, 黎曼企圖以他的「黎曼和」定義來拯救積分,雖然有部分的成功,但是 Dirichlet 不為所動。

集合論,是從這一條拯救微積分大作戰的「函數演義」脈絡裡誕生的。 所以 Dunham 把 Cantor 和 Volterra、Baire 放進了這本書。 學生們都知道的「實數不可數」之「對角線」證法,是 Cantor 的第二招(a much simpler demonstration),其原始定理與證明發表於 1874,對角線證法 1891。 數學家也像藝術家,會以更精湛的技巧回到同一幅畫面或同一段旋律。

挖開了「嚴謹性」那一條礦脈之後,微積分被發現越來越多遠離直覺的事實。 也難怪,一旦百年之後一一解決了這些迷團,微積分就從最被詬病為荒謬最唬爛的數學, 蛻變為最嚴謹最紮實的數學。 21 歲的 Volterra 以一個病態的函數,證明了即使每一點皆可微,且導數皆有界的函數, 仍可能是(黎曼)不可積的;亦即不滿足微積分基本定理。 然而函數的病態也是有限度的,例如 Baire 證明了:如果一個函數可微, 則其導函數必在一個稠密集合上連續。 然後 Baire 把函數的「病態」分級。Dirichlet 函數還不算太壞,只列在第二級而已: Baire 用它來當作 Class 2 非空的例證。 Baire 用連續函數的極限獲得 Dirichlet 函數(p.197),以前沒看過,很有意思。

最後的聖杯當然是屬於 Lebesgue 的。 經歷了一百年,四、五代的數學家發現,關於積分的問題不在於積分的定義, 也不在極限的定義,真正的問題在於函數(也就是積分的輸入物), 而函數的問題在於集合論(也就是輸入物原料本質)。 所謂朽木不可雕也,最後確定的關鍵問題是被積分函數的本質,也不無道理。 Lebesgue 證明黎曼可積的等價條件是其不連續點的測度為 0, 也就是黎曼積分僅能處理幾乎連續的函數。 而這項洞見在他 27 歲的時候寫進了博士論文裡(p.206)。 難怪 Fields 獎認定數學家如果能夠成材,就能在四十歲之前成材; 其他的數學「家」最好早早做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這本書的 Ref 並不多。我從中找到一本重要的大部頭參考書,中大數學系圖書館有藏。 找到一篇非常合用的「函數史」論文,一下子就從網路下載了。 真是幸運,新年的好兆頭。


[ 回上層 ]


Created: Jan 5, 2019
Last Revised: 2019-02-03
© Copyright 2019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