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verlands 聰明國度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露西.克雷韓 Lucy Crehan 著, 洪慧芳譯 (2019) 聰明國度 Cleverlands. 新北市:奇光出版。 ISBN 978-986-97264-5-0

5 月 30 日,我參加徐式寬老師主辦的 教育的古典與現代之對話座談會, 會中聽到國北教吳麗君教授(教育學院院長)提及 東亞的背誦式數學學習或許提高了解題的創造力, 我追問她在哪裡讀到的?她在會後指出這本書。 我拿到書之後,才想起柯華葳教授早在幾年前就建議我讀這本書, 我猜那是她寫完導讀之後說的吧?可惜我當時沒有馬上讀就忘了。 很慶幸吳教授提供給我第二次機會。

作者是一位很有才氣又勇敢的英國女性研究生,她周遊世界拜訪學校, 並借宿在同儕家裡(通常是受訪學校中的教師)。 她以教育學者的專業,附以人類學者的直覺,寫下這一份很有創意的第一手調查報告。

第 2 章的主題是入學年齡和學前教育內容與方法,主述對象是芬蘭, 但也提及作者做的一些國際文獻調查。 在台灣,提早讓兒童入學似乎也附有「安親」的社會責任。 剛才讀到《聰明國度》第 203 頁。發現一篇文獻,其實是一本書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Univ Press, 2012. 作者是華裔的李瑾。 https://www.amazon.com/dp/0521160626/ref=cm_sw_r_cp_apa_i_XqW2EbKWEVW7P 暫時讀不到這本書,但是讀一篇 Review 也很有收穫。我把書摘附在信裡。裡面提到一件關於台灣的事,可能是馬政府時代的消息,但是並未實現。

式寬教授說

收到您的這封信,的確是內心五味雜陳。李瑾這本2012年的書,在我們撰寫那本2015年的書的時候,是重要的參考資料。這一本書將中西兩方對於教育的哲學背景做了一個比對(如附圖)。主要是引自孔子/論語與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對於學習或學習者的陳述,在重要的議題上做了一番解析與比較。以一本書的方式,有重點地分別說明兩者對於同一個議題的兩套不同系統,不輕易套入對方框架,非常難能可貴。而且本書論述清晰文筆流暢,對於國外的學者認識中國文化中有關學習的論述是一個很好的入手。 但是也就是因為這樣區分,使得中西兩方的差異特別凸顯。當中國文化被歸類於比較偏於心性陶冶(heart-oriented vs. mind-oriented)的一套系統後,中國文化中對於跟西方雷同的內涵,如提問與探究的論述,就被淡化了,或是幾乎不提。 我們接下來想要發展的這本書,其實是希望在這個缺口上補足。我們先不需要與西方比較,而是先來釐清我們自己的東西,而是我們心目中的cultivation,both mind and heart. 做一個比較完整而全面的討論。

昨天閱讀的 van Egmond (2013) 寫的 Review, 用的是 mind- vs virtue-oriented 的對應架構。 但我不知從哪裡聽說:中國文化中的 virtue 概念與西方不同, 我們的「德」向來包括知識,是這樣嗎? (當然這個話題不適合在 Email 裡面談。) 關於另一個關鍵詞「paradox」, 吳院長轉述《聰明國度》關於東方學習特徵的「矛盾表現」, 大約出現在 p.238 前後,而關鍵文獻是 John Biggs (1996) Approaches to learning of Asian students: A multiple paradox. In J. Pandy, D. Sinha, and P.S. Bhawuk (Eds.) Asian contributions to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pp. 180-199). New Delhi: Sage. 其實 Biggs 和他的同事在香港編了一整本比較教育的書 Watkins and Biggs (1996) The Chinese Learner: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nd Contextual Influences. (書中的引用文獻是錯的) 這位從香港大學退休的澳洲學者 John Biggs 真是個「非常有趣」的人, 他經營自己的網頁 https://www.johnbiggs.com.au/ 比較近的一篇後續: Rao N., Chan C.K.K. (2010) Moving Beyond Paradoxes: Understanding Chinese Learners and Their Teachers. In: Chan C., Rao N. (eds) Revisiting The Chinese Learner. CERC Studi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vol 25. Springer, Dordrecht 其實所為的 paradoxes 現在應該已經不神秘了,就是熟能生巧, 熟練之後,釋放了工作記憶的容量,有機會用來執行更有創意的工作。 這一點,我已經寫在《中學數學教材教法》這本書裡(2020, 五南)。

式寬教授說

看來您趕進度的腳步是很快的。 Watkins and Biggs 的兩本書,The Chinese learner (1996) 和 Teaching the Chinese Learner(2001),也是我們上一輪參考的兩本重要書籍(都是CERC出版的)。 他們的確在1996年就提出了在觀察中國教室與課堂中,發現的一連串的,與西方認識的學習環境與效果很不一樣甚至看來矛盾的多個現象(paradoxes),包括在大班教學中學生依然可以非常專注地學習,以及以背誦來促進理解等現象。我覺得這些都值得再去挖掘的。 只不過是,在後來的Chan C., Rao (2010)的書中,他們沒有再進一步去挖掘喔。他們這本"蓋棺論定"的書中,基本上已經說我們不需要再去研究中國文化裡的特徵了。因為他們發現中國學生也完全能夠用西方的那一套來學習,而且學習得很好。 但我們是否要完全同意這個定論,我們可以再討論。
[ 回上層 ]


Created: June 9, 2020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0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