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接觸未來) 讀後感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Contact (接觸未來), Carl Sagan, Pocket Books, 1985.

作者 Carl Sagan 是位太空人, 或者太空科學家, 業餘寫作.  但是曾經因為報導太空
文學而得普立茲獎.  此書寫了 17 年, 1986 出版, 而作者在 1996 去世了.

這是部很真實的科幻小說 --- 有許多真實的科學和技術背景.  但是純粹以小說的
寫作功力來看, 它不能算是一部好的作品: 人物的刻畫不太成功, 太多斧鑿的痕跡.
作者在利用人物口語傳達些背景知識的時候, 太過生硬.  許多人物有著刻板的造型,
例如科學家的自大和瘋狂, 宗教狂熱者的自大和瘋狂, 之類的.

但是整個故事的結構卻是有意思的.  故事的一開始就把主角和父母親的關係深入
描述.  這個伏筆在故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而且一直埋藏到最後才發揮最動人的
情節.  科幻小說必定是沒有結局的, 所以必須要利用科幻的外表, 發掘人性的本質,
才能是一部有價值的作品.  在這個意義下, 我認為這個故事是有價值的.

主角和宗教家辯論的那番話特別值得注意, 要注意的不僅僅是科學的立場, 以及
科學與宗教的本質差異, 更要注意的是後來主角自己面臨的類似宗教的經驗, 使她
被自己的話語所逼迫而無法自處.  把這頭尾兩種狀況對照來看, 特別地耐人尋味.

那場辯論的其中一段是這樣的 (只憑印象寫出來, 並非翻譯).  宗教人士批評
科學家總是在牛角尖之中打轉, 看不到全面的真理, 而且蒙蔽世人.  科學家不能
像宗教家一樣敞開胸懷, 讚美上帝, 而相信整個真理.  故事的主角反駁說, 
科學家當然 ``還'' 不知道所有的真理, 但是我們一旦知道了, 我們就是真的相信.
現在我們可以打一個賭.  比如說門外有一個重達 200 公斤的鉛椎吊成的單擺.
因為我知道物理, 我知道單擺的振幅不會超過它的初始位移, 所以我敢站在單擺
的旁邊, 把那個鉛椎拉到我的鼻尖然後放開手, 讓它盪過去再盪回來.  如果我
相信我的物理, 我就不會向後退一厘米.  【但是, 可得小心, 在你放手的時候,
千萬不能給一點兒向前的初始速度, 否則...】  那麼你們宗教家呢, 你們敢不敢
向前走一步去迎接那盪回的鉛椎, 證明你們對上帝的信任, 相信透過禱告, 那全能
的主就會使得那鉛椎不會撞爛你的頭?

在最後它透過外星人說了一個 "事實"  (對我們而言可以說是個預言吧).  他說,
每個超越數 (例如 pi) 的數字, 如果你算得夠久, 而且選對了基底 (3 進位,
16 進位, ... 之類的), 你將會得到一連串的 0 和 1.  而這些 0 和 1 就是某種
密碼.  這是內建在宇宙之中的固有訊息.  書中的女主角 "發現" 了, 如果用 11
進位去算 pi, 算得夠久之後, 果然出現了 0 和 1 的訊號.  把這些訊號用某種方式
印在紙上 (加上一些 line feed), 那些 1 就形成一個圓.  很動人的故事吧?

但是, 可能是真的嗎?

Since the transmitting civilization 【那些傳播資訊給地球的外星生物】 was
clearly more advanced than ours, and because it clearly---at least as of
twenty-six years ago 【訊息傳自織女星 (Vega), 在二十六光年之外】---had not
destroyed itself, it followed, some argued, that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s did not inevitably self-destruct.  In a world gingerly
experimenting with major divestitures of nuclear weapons and their
delivery systems, the Message 【從外太空傳來的訊息】 was taken by whole
populations as a reason for hope.  Many considered the Message is the
best news in a long time.  For decades, young people had tried not
to think too carefully about tomorrow.  Now, there might be a benign
future after all.

... While she had felt herself in love and declared herself so,
marriage had never seriously tempted her.  She dimly remembered the
quatrain---was it William Butler Yeats?---with wich she had tried to
reassure her early swains, heartbroken because, as always, she had
determined that the affair was over:
	You say there is no love, my love,
	Unless it lasts for aye.
	Ah, folly, there are episodes
	Far better than the play.

She was sometimes amazed at what she was able to do and say in his
presence, because of their love.  She came to admire him so much that
his love for her affected her own self-esteem:  She liked herself
better because of him.  And since he clearly felt the same, there was
a kind of infinite regress of love and respect underlying their 
relationship. ... In the presence of so many of her friends, she
had felt an undercurrent of loneliness.  With Ken 【她的新男友, 此時她
是成功的女天文學家, 三十六七歲, 他是個成功的生物學家, 總統科技顧問, 大約
四十五六歲吧.  奇怪, 他們似乎都沒有結過婚】, it was gone.

She was comfortable describing to him her reveries, snatches of 
memories, childhood embarrassments.  And he was not merely interested
but fascinated.  He would question her for hours about her childhood.
His questions were gentle.  She began to understand why lovers talk baby
talk to one another.  There was no other socially acceptable circumstance
in which the children inside her were permitted to come out.  If the
one-year-old, the five-year-old, the twelve-year-old, and the twenty-year-old
all find compatible personalities in the beloved, there is a real chance
to keep all of these sub-personas happy.  Love ends their long loneliness.
Perhaps the depth of love can be calibrated by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selves that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a given relationship.  【其實在故事
的結局時, 這位 Ken 因為沒有參與女主角的外太空經驗, 而有某種感情上與信任
上的落差.  他們並沒有繼續下去.  反而是一個她曾經很不以為然的宗教家---他
自稱曾經見過上帝---漸漸進入她的內心.  因為, 她的外太空經驗不被世人接受,
以為她瘋狂了, 而且她不能證明任何她經歷的事情.  這種情況, 得到那位宗教家
的安慰; 因為, 他可以相信, 他不問為什麼, 他不需要證據. 】

The theologians seem to have recognized a special, nonrational---I wouldn't
call it irrational---aspect of the feeling of sacred or holy.  They call
it `numinous.'  The term was first used by somebody named Rudolph Otto
in a 1923 book, ``The Idea of the Holy.''  He believed that humans were
predisposed to detect and revere the numinous.  He called it the misterium
tremendum.  Even my Latin is good enough for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the misterium tremendum, people feel utterly
insignificant but, if I read this right, not personally alienated. 
He thought of the numinous as a thing `wholly other,' and the human
response to it as `absolute astonishment.'  Now, if that's what religious
people talk about when they use words like sacred or holy, I'm with them.
I felt something like that just in listening for a signal, never mind in
actually receiving it.  I think all of science elicits that sense of awe.

九七年八月在 SFO-->TPE 飛行途中開始讀, 在湖南湘潭招待所中讀了大部分,
八月底在家裡讀完. 1997, 9, 3.

【附錄一】
> > 發信人: Poincare (倚天劍), 
> > 標  題: Re: Contact and pi
> > 日  期: Wed Sep  3 17:35:55 1997
> > 
> > 我想我可以證明那位外星人所說的 "事實"是錯的
> > 
> > 我們用 U(a,b) 表示在 a 進位之下,小數點下 b 位以後都是 0 和 1 所組成的數
> > x 所成的集合。而且要求這樣的 x 介於零和一之間。
> > 
> > 不難證明,對所有 a>2 , b>0 ,U(a,b) 都是一個 measure zero 的 set.
> > 
> > 例如 a=3 b=1 , 證明就很像是在證明 Cantor set 是 measure zero 一樣,
> > 只是挖掉的部份不是中間而是右邊1/3。一般來說證明都是很像的,但是有點
> > 瑣碎,就不仔細寫下來。
> > 
> > 也就是我們可以知道,在固定一個進位法,固定某個位數後就只有出現 0 1 而
> > 不出現如 2.3...等的實數是非常少的。當 a, b 變動時, a 有 countable的選
> > 則,b 也只有 countable 的選則, 所以有那位外星人所說性質的實數,全體只是
> > 一個 measure zero 的 set. 因此幾乎所有超越數都沒有他所說的性質。
> 那天看了你的信, 整個感覺很好.  然後去開了個會, 然後搭火車到台北一趟.
> 在車上才開始細細反省你的議論  (我是個思緒很慢的人).  我想我們可以這樣
> 表達:
> 
> 因為 (以 a 為底時), 出現 0, 1 數字的數與出現 0, a-1 數字的數一樣多,
> 所以你的 Cantor set 可以照舊去做.  同樣的造法可以證明, 固定 a, b 
> 之後, U(a,b) 是零集.  然後, 我們要對所有正整數 a 和 b 做 U(a,b) 的
> 聯集.  也就是要對 U(a,b) 的特徵函數做級數和.  我想, 根據 Lebesgue 
> 收斂定理, 應該可以證明那個和函數仍然積分為零, 因此聯集還是零集.  而這個
> 聯集必是不可數的, 因為光是 Cantor set 就不可數了.  根據連續統假設,
> 此集合的個數其實和實數一樣多.  所以, 回到小說的胡思亂想, 如果真的有 
> "造物者" 把訊息 ("天機"?) 藏在某個這樣的超越數裡面, 要一個一個試著去找,
> 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 
> 你覺得這整套說法有沒有意思?  從一個科幻小說的胡思亂想開始, 說一些
> 正經八百的數學議論, 然後再用科幻小說的胡思亂想結束.  我覺得值得花一個
> 下午認真寫篇短文放到類似數學傳播這種刊物去發表.  你覺得呢?

【附錄二】
九八年三月, 在小孩的要求下租了錄影帶回家看.  通常我如果讀了原著小說,
就不太願意看電影 (我其實是很喜歡看電影的, 一年大概至少看三十部吧).
因為電影總是沒有小說精彩.  但是這一部戲, 我覺得拍的很好, 也改編得很好.
改編處雖然和原著有出入, 但是在創意及意義上, 都不輸原著 (另一部有這個水準
的電影, 是獵殺紅色十月號).

我特別感動於 Judy Foster 的演出.  聽說她沒有入圍今年的金像獎, 使我覺得那些
評選委員已經是一批腐敗媚俗的老賊了.  Foster 扮演的科學家是真的有那份氣質
和說服力.  不像神鬼至尊, 蝙蝠俠, 秘密客之類的電影裡面的女科學家, 都是花瓶
的另一種表現方式而已.

至於扮演加州理工學院的大牌天文學學家的角色, 就顯得氣質不夠.  而且電影把他
醜化得太厲害, 似乎是為了戲劇效果吧.  每個電影都要有些壞人.  我不是說科學家
不會那麼壞, 其實是有的.  但是即使那麼壞, 他也要有點智慧氣質.  那位演員大概
可以演一個壞心眼兒的政客; 但是, 要演一個壞心眼兒的科學家, 他的氣質還不夠.

電影為了符合一般時間的限制, 必須刪除一些小說中多樣的情節.  比如說, 電影裡
女主角的母親是在她出世的時候就死了, 完全沒有發展小說裡的母親, 繼父與生父之
間的人情關係.  電影中, 一開頭就留了伏筆, 八歲的女孩畫了想像中的佛州的海灘.
而後她與外星人見面的時候, 對方就利用了這個記憶而設計了海灘會面的 "影像".
在小說中並沒有明顯地給這個伏筆 (其實小說中也不是她一個人坐在那 "機器" 裡面).
這個伏筆是個好的設計.

最後, 我要指出電影中的一個誤譯 (似乎每部電影都被我發現誤譯, 沒辦法).  這句
話很重要.  在海灘上, "外星人爸爸" 說, 每個被接來這裡的智慧生命都覺得自己很
孤獨, 很無助 (之類的, 不記得細節了). 然後他說 "只有你例外".  我聽到的是
"Only you are not".  這裡的 only 被電影翻譯理解成 "只有" 的意思.  不是的.
這個 only 與下面例句的 only 意思一樣:
     I would do it with pleasure, only I am too busy.
正確的直譯應該是 "但是你們不是 (如你們想像的孤獨和無助)."

單維彰.  1998, 3, 8.  (在婦女節指某些女演員是花瓶, 大概是很忌諱的.)

[ 回上層 ]


Created: Mar 8, 1998
Last Revised: Mar 8, 1998
© Copyright 2000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