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紀律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學習的紀律 The Disciplined Mind, Howard Gardner 著,魯燕萍譯,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 ISBN 957-05-1668-2

這本書讓我讀了好久,斷斷續續超過三年。原因之一可能是譯文艱澀, 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可能流失了原文的「脈絡」,使得閱讀的感覺很零碎, 逐句閱讀都能理解,但是到了段落或者篇章的層次,就抓不到重點, 不知道這一段為什麼接著下一段、這一節為什麼接著下一節? 這本書因此變得乾巴巴的,很難「啃」,於是每次拿起來讀,很快又放下了。

直到 2012 年秋季,衛友賢院長邀我對學習研究所的學生介紹一本書, 我覺得最合適的題目就是講這本書了,這才一鼓作氣獨完了它。 因為在短時間內強迫自己讀完,所以之前摸不著的脈絡,就憑著閱讀時的工作記憶, 以及運氣好時讀到作者自己寫的剖析,逐漸摸索出來了。

這本書是 Gardner 發揚其「多元智能」理論並將之應用在教育議題上的三部書之三。 這三部普級作品依序是

  1.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Horiz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2. The Unschooled Mind: 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
  3. The Disciplined Mind: Beyond Facts and Standardized Tests, the K-12 Education that Every Child Deserves

一名學者若有系列著作,經常越晚期的越難理解(希望他健康地再活廿年, 或許可以寫出「見山仍是山」的作品)。這本書在翻譯上的困難與挑戰, 從書名就開始了。這本書的名字其實就已經破了題,一言以蔽整本書的主要論點。 我也不知道該怎樣翻譯,但現行的中文書名肯定無法表達 Gardner 的本意。 原文重疊了「Discipline」這一個字的三種意義:

因此,英文書名《The Disciplined Mind》想要表達的是

經學科訓練而致紀律的心智

在學校的教育被各式各樣的能力、素養、建構、自主、個人差異等價值分化得越來越「多元」的時候, 至少我個人相當驚訝地發現 Gardner 寫這本書來強調「學科」的價值。 如果不是很幸運地在書裡讀到以下這段斬釘截鐵的話,我還不敢確定自己的理解呢!
讓學生知道該如何接觸學科中的「智識之心」或「實驗的靈魂」。 … 學生該捨棄按本能形成而通常錯誤的觀念。 … 藉著主要學科的新工具,建立正確的觀念。 … 它們代表人類企圖瞭解這個世界的途徑,… 學科等於是一個切入點, 引領我們思考和世界有關的深沈問題,以及和真、善、美有關的問題。 … 我們有必要瞭解每種學科的情形,而這正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p.200ff)

Gardner 認為有效的教學要基於

而針對每一類型的基盤,他舉出一個範例,並深入地、螺旋地、多層次地探討每一個範例: 這三組範例都引領至 Gardner 關心的「和真、善、美有關的問題」, 它們像三座冰山:
都具備取之不盡的研究題材。 … 我們永遠無法瞭解,雀科鳴鳥在達爾文劃時代的發現中具有多重要的地位, 為什麼蘇珊娜的困境會讓我們感動,希特勒的夢想怎麼會變成人類的夢魘。
但它們未必是三組獨立的典範:
科學致力於發現凌駕於個別現象之上的普遍法則, 藝術與人文則著重於單一個人、作品或經驗的特殊之處。 在莫札特歌劇中某一幕出現的角色,必須全心投入角色的個性、當時的情境、一段旋律、一段對白、甚至停頓的時間。而研究納粹大屠殺的歷史學者則可以粗分為兩派, 一派以科學態度研究這個事件,想找出納粹大屠殺和其他集體大屠殺事件的共同之處; 另一派則採取人文的觀點,想探究納粹大屠殺的特殊之處。       (p.27)

很多作者高談闊論教育的意義、價值、目的等。Gardner 這樣說:

教育的目的是,在不破壞心中神秘感和神奇感的情況下,增進一個人的瞭解       (p.238ff)
注意,雖然加了一些條件副詞來修飾,但 Gardner 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進瞭解」。

前面說的基盤和範例或可理解為「教材」的建議, 至於「教法」呢?Gardner 建議三階段教學法 (p.270):

  1. 從切入點開始
  2. 進行比較
  3. 透過多重呈現說明核心概念
讀到這裡,我想到高中數學「橢圓」課題。 我的切入點是,幾乎每個人看過「不圓」的「圓的東西」,那其實就是橢圓。 而這裡的核心概念就是投影,從這裡可以發展兩面角,也可以連結藝術上的透視觀念。

關於教師,我自己的觀察與反省凝聚成一句話:

好的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名好的學習者

我讀到 Gardner 的一段話,呼應了上述觀念:
許多教師對自己所教的知識缺乏深刻的瞭解,有的甚至沒有興趣吸收新知。 如故嚄缺乏一群熱愛知識、致力提昇自己瞭解深度的教師, 那麼以瞭解為目的的教育將窒礙難行。求知慾必須發自教師本身。       (p.167)

在 p.182 至 188 之間,Gardner 替數學說了相當多的美言, 幾乎可以借來寫「數學素養」的作文了。

數學代表人類追求真理的努力。 數學的確找出了許多恆常不變的真理;然後,對數學家而言, 真理的簡雅和呈現真理的形式也相當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看,數學和音樂相仿,具有獨特的美感,並且避免累贅。 … 對數學真理的探索,代表人類心智探索宇宙最深奧定律的企圖心。

數學不只是科學的工具而已,她本身代表人類企圖發現(或者說「創造」) 數量與形狀之間的抽象關係。數學家渴望在數字與形狀的領域找尋模式 … 他們不但欣賞這些模式代表的真理,也著迷於其中呈現的美感。

大部分學生都不會成為科學家,只要學會基礎算術, 就足以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需。 但是如果不讓學生學習數學的思考方式, 就等於讓他們對所生存的世界保持無知狀態。 唯有讓學生接觸這些學科,他們才能 … 認識構成目前世界觀的思考模式, 瞭解數學語言在呈現真理上扮演的角色。 如此一來,所有人都可以自己進行求證的工作, 而不倚賴於含糊的語言、曖昧的形象、或權威的主張。

【我個人不愛「真理」這個說法,數學談「定理」,不談「真理」。】

Gardner 在全書最後一頁寫的結語,說得非常「中國式」:

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都不是我們所能掌握的,但我們也不能任之擺佈。 (教師應該)盡量利用自己可掌握範圍之內的所有機會,為後人創造新的契機。
有點淒涼,也有點悲壯,是吧? 或許他知道,他的聲音和他的理想,充其量不過是螳臂檔車而已。

[ 回上層 ]


Created: Oct 20, 2012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12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