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 40 堂公開課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John Sutherland / 章晉唯譯 (2014/2018)。 A little history of literature / 文學的 40 堂公開課。 臺北市:漫遊者。

在一個人(例如我)還沒過完一輩子的時間裡,資源短少的問題就被選擇過多的窘境給取代了。     (p.361)
說得是啊。

比起另一本書《一生的讀書計畫》(它出版得更早:2005),這本書還算「合理」。 但,依然,這兩本書提供的書單(算是推薦吧),都超出我這輩子可能投入的閱讀時間了。 所以,就看看熱鬧吧;我抱著這樣的心態讀它。

中世紀時,許多歐洲國家都會在街頭演出聖經故事。 在英國,它被稱為「神秘劇」(mystery)。     (p.52)
Mystery 也指技藝或專業,它源自法文 métier (行業)。 「莎翁情史」電影裡有一位配角說了兩三次:「I don't know, it's a mystry」。 原來這句台詞還是雙關語。 Mystery 就是「高臺教化」,西方的教化戲也許是自然演變成其他教化管道的, 但中國的教化戲卻是忽然被「革」掉的。 因此,西方的民間教化還在,例如每週還有聽牧師神父說一次話的機會, 可是中國戲曲被革掉之後,並沒有產生承接這個社會功能的其他機制。 強迫教育使得這個「斷鏈」的傷害更大: 學校搶走了所有教化的權力,卻沒有提供全部的功能。 民間的「高臺教化」完全不見了。 我認為形成一個「國家」的,不是一個語言就夠了,重要的是一個共同的故事。 學校並沒有說這個故事,戲曲又不見了,我們沒有了故事,也就沒有了根。 失根的蘭花,是因為失去了共同的故事。

拉丁文的「讀」就是朗讀:legere,讀給大家聽的人(朗讀者)是 lector, 他在一個台子上(講台:lectern)讀給大家聽。 這個字演變成 lecture。 義大利的 Aldus Manutius (1449--1515) 發明了「斜體字」Italic。 其實他也「發明」了活字排版印刷術,但是主流媒體只褒揚古騰堡。

薄伽丘 (Boccaccio, 1313-75) 稱《十日談》的那些故事為「新奇的小東西」novella, 這就是「小說」novel 的字源。

艾佛拉·班恩 (Aphra Behn, 1640-89) 比牛頓大兩歲,但是死得早得多。 她是第一位入殮西敏寺的平民女性,但並不在詩人角。

Sweet 本來(例如在莎士比亞的時代)是指嗅覺上的香甜,而非味覺的。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家庭教師是「高等僕人」。 勃朗特姊妹的小妹安妮 (Anne Bronte, 1820-49) 寫的 Agnes Grey (1847) 描繪中產階級家庭中的「教師」蒙受何等羞辱和委屈。 西方教師的低社經地位,是有歷史脈絡的。 而中國教師的高社經地位,肯定也是有歷史脈絡的。 英國在 1870 年通過《教育法》,保障英國 12 歲/蘇格蘭 13 歲孩童的受教權。

美國的「自由權」預設了識字能力。 美國的國民教育比英國做得更好,美國的識字率一直高於英國, 且直到 1891 年才願意簽署國際版權協議;在那之前,美國是盜版書的天堂。(p.206)

Index on Censorship:1972 年成立,註冊於倫敦的非營利組織, 出版季刊報導全世界的禁書。 這也是一種「I」。

人生中除了人們自己發明的「假造意義」之外,我們還擁有什麼呢?     (p.298)
唉,好像真的是這樣。
[ 回上層 ]


Created: Apr 7, 2022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2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