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讀後感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 J. K. Rowling 原著, 彭倩文翻譯, 皇冠【皇冠叢書30】, 2000, ISBN 957-33-1724-9.

其實這本書是一個朋友送給師凡的九歲生日禮物, 但是我自己好奇地拿來看了。 因為今年到美國去渡假的時候,發現這本書是書店裡面最暢銷的一本, 沒有想到這麼快在台灣就有中文翻譯本, 而且這位譯者也是翻譯辛得勒名單的那一位,我對她的印象還不錯。 我大約分三次就把這本書讀完了,所以翻譯的小說還是比原文要容易讀多了。

老實說在這本書的一開始我並沒有受到很大的感動, 也沒有覺得它有什麼過人之處。這裡面有許多情節是現在在美國或英國, 或者就是說好箂塢少年電影裡經常出現的情節。 只不過搬到魔法學校裡面,換到另一個環境再演一遍。 譬如書裡面的一個老師學生的關係,還有更主要的同學之間的關係。 尤其是那些長得又肥又大的小孩,專門喜歡欺負長得比較瘦小的學生, 這些都是在美國電影裡經常出現的情節,其實是蠻八股的、蠻老套的。

此外,在書裡面一個重要的魁地奇比賽, 事實上也就是籃球、足球這種常見球類運動的影射或是發揮。 老實說我還是覺得這本書的想像力並沒有那麼豐富。 我是覺得她在想像力和創新上,或許比不過愛麗絲夢遊仙境, 我也覺得,事實上,還比不過金庸的武俠小說。 像這樣的情節在台灣能不能賣得好,我倒是不知道, 因為我並不知道有多少的孩子會在這本書裡得到共鳴, 找到他在學校裡面的一個對應的狀況。 當然,在台灣,我想長得比較肥大的小孩也是會傾向於欺負別人, 但是我還是覺得事情沒有這麼惡劣,至少從我兒子那邊聽來的他們班上的人際關係, 情況沒有那麼惡劣。 我也曉得台灣的孩子們,尤其是獨生子女, 受到父母比較多的溺愛,對父母也比較是沒大沒小、予取予求的。 但是我仍然覺得,跟這本書裡面描述的情況還是有一些距離。 所以我蠻懷疑這樣的情節對台灣的少年讀者來說會造成多少的共鳴,或造成多少的同感。

所以這本書在美國會暢銷,可能在英國也很暢銷, 這件事 (暢銷) 本身令我很感動或者說很感慨。 因為我覺得這本書裡頭的想像力並沒有那麼豐富, 而且讀這本書必需要堅持到最後,整個在前面埋下的謎團、種下的伏筆, 才會全部豁然開朗、全部結合在一起。 雖然到最後會有一氣呵成的感覺,但是那種感人的畫面,還有整個動人的情節, 都只出現在這本書的最後 10 頁。 以這個中文本來說它有 316 頁,所以大概是 1/30,或者 3%, 就算是 4% 好了。

所以我感動的是什麼呢?這本書在美國會暢銷, 代表美國有極多的少年孩子 (我想這本書不是個兒童讀物、而是少年讀物) 能夠讀這麼長的一本小說,能夠經過前面那 96% 以上, 對我來說並不是怎麼吸引人的那些謎團、那些伏筆, 而堅持到最後來享受整個收成的喜悅。

這個時候我兒子事實上連第一章都還沒讀完,那麼當我問他覺得想像力怎樣的時候, 他覺得好像還好那個樣子,我有點懷疑他會不會讀下去。 但是當他們在看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或者是書劍恩仇錄, 看這些金庸小說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熱情那可就不一樣了, 他們可以熬夜讀這些小說。

撇開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說,我覺得很令人感慨的就是這一點: 這一本書會在前面埋下這麼多的伏筆,有些伏筆事實上是不明顯的。 譬如對我來說,哈利看到一面鏡子, 然後鏡子會出現他內心深層想要的東西的這一個情節, 後來他碰到了校長,校長跟他說這個鏡子將要挪走, 它並沒有在我心裡留下什麼特殊的印象,我並沒有覺得這是一個什麼了不起的伏筆。 到了最後我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伏筆,這或許是我個人想像力不足的問題啦。 但是,我覺得這本書裡的伏筆並沒有寫得非常明顯, 而且伏筆的本身也沒有太多的趣味。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青少年可以耐著性子把書讀完。 他們可以經過那 96% 的陳述,只為了在最後 4% 的那十幾頁當中去獲得一個完美的解答,去獲得一種喜悅,我覺 這是最讓我感慨的事情。

轉過來看我們在台灣受教育的青少年。 我前不久參加過一本書的新書發表座談會,會中大概都是兒童書的插畫家、 閱讀協會、兒童心理學的專家,這一類比較跟我背景不一樣的文化人。 他們共同的認知都是:在台灣要賣任何一本書都是很困難的, 除了對幼兒賣的書以外。 他們都覺得,賣兒童讀物、少年讀物、青少年讀物,是很困難的。 因為他們都是說現在在台灣的學生已經完全不讀書了。 我想我們家的小孩是比較例外一點,但是我能夠深刻體驗這句話。 我自己家的兩個小孩,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督促他們讀書, 不管是用有形的方法還是無形的精神感招,就是讓他們讀書。 而且我們非常在意,讀的是非課本的書。課本跟參考書通通不算是書, 事實上我們家還沒有參考書。但是這是我自己對孩子的教育, 到了大多數朋友或親戚的家裡,幾乎看不到這樣的情況。 其實我有一個親戚的家,他的兒子女兒 (也就是我的表弟表妹) 是非常聰明的人物, 在學校裡功課一直在前三名或者可以說一直保持在第一名, 可是,他們家去可以發現除了課本跟參考書之外,在他們家是沒有書的。 我跟我的阿姨說了好幾次這樣的建議, 但是他們好像就是沒辦法建立起來一個讀書的習慣。

我想我之所以會對他們有那麼大的受到吸引, 有可能是因為我根本不是作者心中假想的讀者群。 我已經快要 40 歲了,讀一本為了 16 歲的少年,而且是美國的青少年所寫的讀物, 如果我還覺得興趣盎然的話,或許我應該覺得有點靦腆才對。 所以假設這作者心裡的閱讀口味是抓對了, 那麼假設 12 到 16 歲的少年對這樣的情節,真的能夠受吸引, 那麼他們的閱讀習慣還是應該值得受到稱許、值得嘉獎的。 因為這本書的鋪述真的是蠻長的,在這麼長的鋪述之中,他們能夠享受閱讀中間的樂趣, 享受這個想要得到答案的衝動,能夠持續下去、能夠讀到最後到獲得一個心靈上的回報。 這個程序的確是閱讀裡面相當重要的一環, 我們不能夠因為一本書,翻開來前三頁沒有什麼興趣就不想讀下去了。 或者說,這本書翻一翻,沒有彩色的插畫就不想讀下去了。 或者甚至於這本書拿起來,一看那麼厚 (320 頁) 就不想讀下去了。 或者就算是讀呢,就只是翻到最後 10 頁去看答案。 我相信如果沒有經過前面 300 頁,慢慢地把這樣的情緒帶起來, 慢慢地把所有的疑團集中在心裡面,慢慢地順著作者整個思緒這樣流下來, 即使你立刻翻到最後 10 頁,所獲得的感動與美感仍然會是不夠的。 所以閱讀的習慣是件很重要的事。

我們大概都聽說日本人閱讀的習慣很好。 雖然我沒去過日本,但是我發現日本人能夠在幾乎每一件小得不得了的事情上面, 都出一本雜誌,而且這雜誌可以每個月印厚厚一本。 從這一點就應該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市場養得起這樣的雜誌, 他們的國民閱讀的普及率、閱讀的習慣、閱讀的興趣應該是很強的。 那麼同理看美國呢?美國因為是一個分散得很大的國家, 其實不容易看到一個具體的表現,但是就從這些暢銷書來看, 那也的確可以顯示他們的青少年就已經開始有相當多的人口是樂於閱讀的。 美國有那麼多人,兩億五仟萬,這些人又受到良好教育,有良好的發展空間, 那也不用太多,只要 1/20 的人能夠有好的閱讀習慣,將來發展出他們的專長, 這個國家當然就已經不得了了。 何況他們還有那麼多移民,可以從全世界吸收菁英的人到他們的國家去。

那回來說台灣呢?我真的就是蠻擔心的。台灣的青少年不讀書, 究竟是學校把他們弄壞了、還是社會呢? 我個人是覺得學校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學校裡面的老師應該多半還是有理想的, 我覺得這是社會的問題。我相信李登輝除了聖經大概不讀書的, 我相信陳水扁也是很多年沒有讀書了, 他大概就讀一些政治攻防的策略和法律上的書籍吧? 在文化上面來說,我們主政的人應該都是不讀書的。 不要說現在不讀書,他們在年輕的時候,恐怕也很早就已經開始不讀書了。 影響所及,就是內涵的輕薄,導至整個立法院、整個報紙、和全民組成的報紙讀者, 就變成傾向於、樂於談論那些短暫而不足輕重的事: 那些換一個時間、換一個空間就不再被任何人關心的那些事。 譬如說最近所謂的石頭論,如果時間過了兩年、空間換不在台灣島裡面的任何一個地方, 我想這個話題是完全沒有人在意的,也不會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 但是我們的報紙、大眾傳播媒體,還有大眾本身,每天看的談的就是這些不重要的事情。 這些不重要的事 (別說永恆,就連短暫也是非常短暫的事) 佔據了我們社會上大部份人大部份的閱讀時間和心理能量。 我們定不下心來閱讀。

而我們的課本,就說國文課本好了,英文課本也是一樣的, 總是給我們一小篇一小篇的,沒有系統的小文章。 然後老師就這樣一小篇一小篇的要求學生背誦, 就連一些虛字、標點都得要背起來。這樣的閱讀是毫無趣味的, 而且短篇的閱讀根本不能養成一個良好的、正確的閱讀習慣。這短篇的閱讀, 在心裡最多只能很快地掀起一片漣漪,旋即消逝無蹤。 這不也正好反應了台灣現在什麼都要崇拜快速的狀況嗎? 成功要快,賺錢要快,買房子要快,所有事情都要很快。 這種短小快速的閱讀,不能在心裡留下一個無法抹滅的痕跡, 更不能在心裡留下一個可以帶著一輩子走的一個原則性的理念或是思緒。 這樣子的理念,這樣子的文化素養, 是不可能從短暫的閱讀裡面求得的,必須要長時間的閱讀,要深入地閱讀。

雖然哈利波特這本書並不是什麼深入的東西, 但是在青少年的時候,能夠養成這樣一個可以長時間閱讀的習慣, 甚至於說這是一個能力,這是為將來作嚴肅的閱讀所定下的基礎。

所以說這一本書的故事內容,我覺得沒有什麼好介紹的。故事本身很簡單, 好玩的是它的細節,好玩的是它留下的伏筆,還有它在某些小地方所展現的想像力。 對於那些會魔法的人可以在那些會魔法的人的世界裡面, 事情有那些比較方便的、有一些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規則比較不一樣的。 這些是這個作者在這本書裡面所可以發揮的想像力,就好像我們的武俠小說, 那些會武功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處理事情的方式可以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 譬如說他們可以不用敲門,他們跳一下就會從屋頂上過去。 譬如說在魔法師的世界裡面,他們不須要煮飯的, 他們拍拍手則盤子上面就會出現食物,等到大家都吃飽,主食就會消失, 然後同樣的盤子也就自然會冒出甜點。 不過這些想像力有多麼了不起,我看也未必。

我現在仔細的思索, 究竟整本書裡面有沒有什麼想像力讓我覺得敬佩的,老實說,應該是沒有, 如果我要把標準放寬一點的話, 我覺得那一面鏡子,還有校長把魔法石藏在鏡子裡面的安排,是個蠻不錯的想像力。 還有整個情節而言呢,到最後發現看似壞人的教授,原來是一直在保護哈利, 而真正作怪的人,是不起眼的口吃教授。 這種情節的安排算是一個想像力,但是在小說手法中並不罕見, 而且用得過頭了,反而可能顯得突兀。 還有在孩子們最後要過五關的時候,女孩破解邏輯謎語的那一段, 也比較有想像力的。所以總結一句,這本書並不值得推薦給已經成年的讀者來看。 但是這本書它在美國的暢銷,值得成年人,尤其是從事教育的人,好好反省一下, 為什麼美國的青少年能夠有這樣的閱讀習慣、這樣的閱讀的能力,或者說閱讀的耐力。 而我們的青少年,普遍來說,為什麼會沒有呢?

後來,我那正在讀國中一年級的女兒,也抓了這本書來看。 她在一個星期日,早上晚上各花三小時,就讀完了。 她認為這本書對她很有吸引力,一看就放不下來。 所以,我前面說的,可能我已經 LKK 了,因此覺得這本書沒什麼, 看來這個假設成立。

單維彰口述,王怡婷植字。


[ 回上層 ]


Created: Oct 25, 2000
Last Revised: Oct 25, 2000
© Copyright 2000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