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境預言書 讀後感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The Celestine Prophecy 聖境預言書,James Redfield 原著,李永平譯,遠流出版,
1996,ISBN 957-32-2724-X

這並不是我的書。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懷靈在 1997 年暑假從美國帶回來的有聲
書;它當時已經過了當紅大賣的時期。我在車上的錄音機裡耳聞了幾回。我聽到的
那幾段像是法櫃奇兵一樣的情節。後來舒婷讀了中文本,她說了一些但我聽不太明
白。那時正好要出國到摩洛哥參加一場凌波研討會,與陳宜良和嚴健彰同行,途中
造訪新加坡和西班牙。於是借了這本書,在飛機與旅館中讀完了。時間是 1998 年
的四月份。在飛回台灣的空中,陳宜良也讀了一遍。

基本上,作者以一個人探索某件傳說中的古文物之歷險過程,傳播一些對美國人來
說或許新穎的哲學觀念。如果他們知道,這些哲學幾乎來自佛教哲學,很可能基於
衛教心理,這本書就不會那麼叫座。因為異國情調,再加上一些完全沒有必要的歷
險情節,或許就是這本書在美國暢銷的原因。我曾經在美國加州,隨母親去參觀過
兩三個「新式佛教」的道場。那些人所提倡的哲學或修行方式與正信的佛教大同小
異,大致來說都是多灌了一些科學的迷湯,和玄密的色彩。由於佛教哲學已經徹底
滲透到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民間習俗之中,所以,至少我覺得,這些美式新佛
教教義的說法,並沒有太多值得拍案叫絕的地方。不過,讀這本書倒不是一無所獲。
還是有些心得的,此記。

例如他們談所謂的「能」,用這個比較有現代感的抽象名詞來解釋天地人之間的現
象。這就對應我們常說的「氣」。有意思的是,書裡面用這個觀點來解釋「直覺」。
藉由古書的說法,他說「當你內心充滿能時,別的思維方式就會從更高層次的自我
產生出來,進入你的心靈之中。這就是所謂的直覺」。他們認為人際關係之所以不
順,肇因於互相固守自己的能,卻要爭奪別人的能。應用這個觀點,他能解釋「迷
戀」的現象。這是第二個我覺得有意思的地方。

書裡面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內在的需要,去融合自己人格中的「異性能」。但是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如何著手,而這個現象多半來自童年的家庭經驗,所以遇到和自
己的「異性能」性質類似的異性,就會急於擷取對方的能。如果沒有處理好,愛情
之後,就會發展成世俗的權力鬥爭。以下我大致上引述幾段書裡的話。
    『愛情萌芽時,兩個當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能傳送給對方,而
    彼此都感到十分幸福。我們管這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叫愛情。不幸的是,
    一旦戀愛中的男女開始期望對方提供這種感覺,他們就會跟宇宙的能切
    斷關係,更加依賴彼此互相供應所需要的能。然後他們會開始感到能越
    來越短絀,於是他們可能選擇停止把自己的能傳送給對方,而另一方,
    或雙方,便開始試圖控制和操縱對方,奪取對方的能。就這樣,一段浪
    漫的愛情就變質成一場世俗的權力鬥爭。』
    『一旦我們開始推動自己的身心進化,我們就會自動接收到異性能。它
    來自宇宙的能,很自然地注入我們體內。但如果這時候有一個人出現,
    直接把異性能提供給我們,我們就可能把真正的能源切斷。』
    『事實上跟我們結合的不是另一個人,而是另一個也在宇宙間尋找自己
    的異性能的人。真正的完整感,只有我們跟宇宙完成結合時才會產生。』
    『我們還是可以享有浪漫的愛情,但是,首先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
    把我們圓圈的缺口補起來。我們必須先穩定自己和宇宙能之間交流的管
    道。』

例如他們提倡以有機培植的蔬果豆類作為食品,不食肉類。事實上這種觀念已經在
全世界的已開發國家中盛行,而佛教僧侶從一開始就已經如此奉行。

例如他們崇尚原始森林,排斥化纖產物和鋁,這些看法,如今幾乎已成大多數知識
分子的共識;中國人向來直覺地知道,要修煉就要到深山,尤其是古木參天的深山。
我還記得,當我讀到書裡面崇尚讚賞原始森林的那一段 (認為原始森林裡面的「能」
最多,所以人們在裡面走一遭,頓然神清氣爽,所以森林是最佳的能量供應地),
我侷促在一個狹窄的座位上,四周充滿振動、噪音和乾燥而不新鮮的空氣,距地面
十公里之遠。據說那種情況下我所接受的輻射污染,遠超過一年照一百次X光所造
成的傷害。在那個時刻,我心中浮現阿里山的景象,那千年古樹,那幽森的樹靈塔。
打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懷著激烈的盼望,要回到阿里山 (我已經去過四、五次)。
換是大學時代的我,可能在一週內就決定出發了 (頂多翹幾堂課而已嘛)。哪裡知
道,現在的我,為了這麼一個小小的願望,必須等待九個月才有機會實現。

再例如他們認為修煉,或稱覺悟,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會到達某種「振動頻率」以
至於身體變得越來越輕盈,可以屨水馭風,越來越接近純粹的精神境界。然後人就
能超脫生死,與萬物同在,吸納宇宙的能,把物質世界擴展成精神世界。達到這種
境界的人,就會「消失」。這些說法,不就是佛教說的「成佛」嗎?好笑的是,書
裡面卻是用耶穌基督作為人類中有意識地達到此境界的示範。將佛教用這種方式包
裝給基督徒來吸收,倒是別出心裁。作者還順便為馬雅文化的消失之謎下了註解。
他認為,那個古文明太成功了,因此所有的人都達到「成佛」的境界,所以一下子
都消失了。用馬雅文明作文章的科幻小說很多,這種說法也蠻有趣的。

這本書的正面意義,除了宣導東方哲學之外,在於它的樂觀。或許靠著它的暢銷,
真能打動許多人相信並且力行,確實是大功德。作者假借預言書的聲音,預言在下
一個世紀,也就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將會自覺修行乃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
人們會停止類似這個世紀對物質與金錢的追求。回顧整個歷史,其實二十世紀是個
反動的百年,這一百年恰好是為了發展物質與技術,使得我們在下一百年回到亙古
以來人類的固有目標:修行與超脫。到了下個世紀中期,「我們的人生目的變成了
追求自己身心的進化,而在這種追求中,我們獲得深沈的喜悅和滿足」。二十世紀
末的金融危機,使得許多經濟學者聲稱本世紀的擴張過了頭,是該收縮的時候了。
一時之間預言「通貨緊縮」之聲四起。或許還真有點像是「修身養性」的時代要來
臨了。

[ 回上層 ]


Created: Feb 1, 1999
Last Revised: Feb 1, 1999
© Copyright 2000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