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2022)。欽天監。臺北市:洪範。
這是西西的最後一部小說。 西西原名張彥,就在這本書出版的同年辭世,享年 85 歲。 我在 2009 年寫了她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書摘。 其實我也讀了《我城》但不知道為什麼沒有紀錄? 去年(2022)看了一則報導,說西西寫這部小說的動機是因為讀了《平面國》, 幾乎緊接著就看到她去世的消息,於是趕緊買了這部長篇小說。
就「小說」而言,雖然我不知道「小說」究竟如何定義, 卻感覺它可能是具有「最少小說元素」的小說。 這部小說幾乎清淡得沒有情節,或者說「情節」少到不能再少, 但是對於正在廣泛閱讀「數學課程史」的我來說,讀這部小說卻讓我賺到了。 西西藉由一位周若閎(阿閎)的一甲子生涯, 相當立體地描繪了康熙朝廷內外的數學活動,還涉及那次大規模的中國全境測量; 這一大批資料讓法國學者用來推定地球略扁的形狀,間接驗證了牛頓的理論。 阿閎幼年經歷了康熙四年(1665 年)的京師大地震, 所以估計他幾乎與康熙朝廷同齡(康熙登基於西元 1661 年 2 月), 而故事結束在雍正元年或二年。
故事以阿閎的第一人稱講述,敘事涉及他的父親、祖父,以及他岳父的家庭。 雖然是一甲子的人生故事,小說的篇幅卻以阿閎在欽天監的五年學習生涯最為豐富, 這就是我說「數學教育」成為這篇故事之主軸的原因。 透過阿閎的經歷,南懷仁、白晉、張誠也都活了起來,特別是白晉; 雖然我跟他們還沒有像利瑪竇那麼「熟」, 但這部小說真的讓我跟他們的「關係」躍進了一大步。 不過西西有時候採用現代詞彙(例如說數學而非算學/天算), 這是讀者要自行辨別的地方。
西西讓阿閎接觸了趙昌(康熙的一名包衣,此人或許是創造韋小寶的動機), 從他的嘴裡套出康熙內務的一些情事。 另外還有一位蒙古人阿克伊,代表了蒙古旗人在那個時代的角色。
其他知識,我貼了標籤在書上,就省下時間不抄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