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圖說 (史前至 1945 年),周婉窈編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特刊, 聯經出版社印行,1997 年 10 月初版,我讀的是 1999 年 9 月二版五刷, 顯見它算是暢銷了。
這本書是 1999 年 10 月份帶孩子到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時候買的, 擱在書架上原本排在另一本書的後面,在 2000 年初, 那本書先被「誰在上網」插隊,後來又被這本書插隊。 我原先只是因為暫時對嚴肅讀物失去了耐性,想翻翻這本書的圖片, 不料就放不下來。所幸這本書真的寫得簡明,圖片也甚有趣味, 很快就讀完了。從書裡的參考文獻看來, 周女士自己的研究領域是日據時代後期的台籍人士參戰歷史, 但是她的基本臺灣史的功底當然不尋常,整本書用字雖然不多, 然而一氣呵成,讀起來很暢快。
我原本對歷史很感興趣,但是不知怎麼的,對臺灣歷史似乎從來不曾注意過。 或許這是所謂的國民黨政權故意在教育上造成的偏差吧,我總認為臺灣沒什麼歷史可談。 大約半年前讀了霧峰林家的傳記之後,開始有了些興趣。因為從那裡, 我看到了臺灣目前所看到的所謂「黑金政治」,原來早就在至少 150 年前生了根, 倒不是過去四十年的特產。同時它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在臺灣所見的所謂「士紳」, 都有著同樣一股的「草根」性?原來這個調調也是百年以來的傳統! 所謂鑑古知今,在沒有比這個更深刻的了,因為我就生長在這裡。
雖然在讀了林家列傳和這本圖說之後, 我仍然認為臺灣歷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件和啟發,但正因為它短, 似乎可以較容易地瞭解清楚。而且它跟我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既然不難全盤認識, 就更值得去深入認識一番了。這本「圖說」應該可以是一本很好的大尺度地圖, 以後有機會再在適當的地方進入小的尺度來細看。
我在這裡才知道,清廷本來承認土著民族的土地權。 只是天高皇帝遠,政策不能貫徹, 以至於三百年前硬是在這小島上重演了歐洲白人在美洲大陸上的侵略襲奪老戲碼。 在這裡我也才第一次系統地知道了臺灣土著的地理分佈情形, 以及所謂「霧社事件」的內情。早年登山的時候, 就已經親身知道日本人在臺灣山地的經營,亦可算是「胼手胝足‧以啟山林」了。 甚至將玉山開闢為新高山國家公園,當年在玉山上下的建設, 明顯勝過我在二十歲左右之所見所聞。 這是在現在的玉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看到的史料, 而目前的玉山管理如何,我就不知了。
周女士寫這本書,表面看來只是被上面 (中研院台史所) 交付了這麼一個任務, 不得以要去完成它。 但是她豈止是認真做完而已,她雖然盡量保持中立和客觀, 希望只是陳述事實,但是亦不免在緊要的當口, 花費一些篇幅進行史學家那一字褒貶的天職。 我不知道周婉窈的身世背景或政治主張,但是從她免不了想要當個警世玉鐸的文字看來, 她本人受海峽彼案之中國文人大傳統的影響,還是明顯的。 以下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在警惕臺灣社會的文教不興,並明批黑金政治的由來已久。
臺灣作為移墾社會,有什麼特色呢?道光十三年 (1833) 來台任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的陳盛韶, 在《問俗錄》中對臺灣社會的特色多所著墨,...聽說李鴻章在將臺灣割讓之前,曾奏說臺灣是個「花不香鳥不語男無情女無義」的地方, 這個故事我一直不能證實。但是推理而言,李鴻章為了自我安慰, 說這話也沒什麼值得奇怪。他很可能是受到像《問俗錄》這種文件的影響, 而做出如此判斷。
其一,遊民 (羅漢腳) 特多,他們「嫖賭、摸竊、械鬥、樹旗,靡所不為。 游食四方,隨處結黨,臺灣之難治在此。」遊民是械鬥的要角。 其二,地方為「總理」所掌控,總理「流品混淆,清濁不分,變亂黑白,武斷鄉曲」, 與今天的某些地方勢力,隔代輝映。其三,「富戶不讀詩書講禮義」, 只想與官府勾結,而「貧人謀生又勢不能學」。 也就是說,有錢人不學,窮人不能學,以至於「學校不振,文風日衰」。 這些當然都不是正面的評價,讀之令人不快。 然而,一百六十餘年後的臺灣,是不是還殘留著一些移墾社會的影子呢? 值得吾人深思。第二個例子,是戳破所謂「鹿港辜家」的西洋鏡。 我原本從報章雜誌讀到,還以為辜家就像「板橋林家」、「竹東姜家」那樣的老字號, 可能大部分的臺灣人也這麼以為吧。偏偏周女士看不過去, 而且她似乎特別不平這件事,兩度在書中提起。第一次是寫
(1895 年) 六月三日日軍攻陷基隆。四日,唐景崧倉皇內渡。 六日,出身鹿港的小人物辜顯榮與日軍接洽, 表示台北城民盼望日軍到來,自請為嚮導。... 六月七日,樺山資紀在原巡撫衙門廣場舉行「始政式」, 臺灣於焉正式改朝換代。可能現在的主流意見是說,辜顯榮當時的舉動是慈悲心腸, 可免生靈塗碳。所以周婉窈隨後又評道簡言之,全台除台北台南兩城不戰而降外,各地都曾激烈抵抗日軍之入侵, 死傷無數。對於引導日軍入城一事,向有可免生靈塗碳的說辭。 從結果上來說,也許是對的。 但開城迎敵,係出於佛陀大慈大悲之精神,還是心繫個人身家性命? 甚或是賭徒之大膽一博?文獻不足徵,不敢臆斷。 不過,從這些人事後坦然接受新朝之餽贈報酬且與之密切「協力」來看, 其宗教性之闕如,大約可確定。 臺灣改朝換代之際,無數無名小卒因奮起禦敵而身首異處, 為後代所遺忘。相對之下,引導日軍入台北城的辜顯榮, 卻一躍而為臺灣名流,一生榮華富貴,還蔭及子孫數代。 君不見,辜家仍是臺灣領風騷的家族。 知史者,惟有感嘆歷史充滿反諷。其實周婉窈寫到這裡意猶未盡,後面又評了兩百字, 但是我不全錄了,留給讀者自己讀書。
一個民族要能存續...這本書講到日本統治時代,立場頗為客觀,更以台中的歷史照片說明, 日本並沒有按照自己的模樣來建設殖民地,而是按照西方的模樣, 似乎要在臺灣的土地上練習西式的社會模型。這是我以前沒有聽說過的。 不過,倒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台北街頭、甚至台大校園內,看到的許多日據時代之建築, 怎麼一點日本風味都沒有?
[ 回上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