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大江健三郎著,陳保朱譯,時報【大師名作坊74】, 2003, ISBN 957-13-3726-9

這本書集結了日本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對青少年演講後書寫成文的 16 篇短文, 書名沿用第一篇短文的標題。雖然不算離題,但這本書的旨趣並不在於回答上述問題。 雖然文章源自獨立的演講,就連順序都不一定保持原狀, 但謹慎而且敬業的大江先生一定全面整理過文本, 使得這 16 篇前後呼應而首尾相連,在風格和主題上都有一貫性, 讀起來不像 16 篇獨立的散文。 大江固然不算是回答了「為什麼要上學」的問題,但的確以整本書的內容來探討教育問題, 乃至於「如何生而為人」的這種問題。

這本書也可以視為大江在某種程度上的自傳。 單從這本書裡, 我們就知道他生長在日本四國島一個被森林圍繞的小農村裡, 住家距離河岸只有十幾公尺。他在柿子田旁邊的楓樹上, 建了一座樹屋當作自己的書房。 從小展現閱讀天分的他,曾因為感到生長在偏鄉所以不可能出人頭地而自怨自艾。 他在九歲上失了父親,應該是發生了一件被報紙報導的意外(可能是溺水, 我還沒查到確切的事件)。他與高中同窗好友伊丹十三的妹妹結褵,育有三名子女, 其中長子(大江光)被醫生判定為智障,無法掌握文字語言, 卻在後來展現不凡的音樂天分而從事創作。 那位伊丹先生繼承父業成為日本的知名導演,在盛年跳樓自殺。 大江夫人也愛讀書,更善於繪畫;他們在新婚之夜討論一個荷蘭字的日文意義。 這本書裡(我懷疑其他大江的書裡也)有許多淡雅的彩色插圖, 我很想說它是蠟筆畫但實在不太可能,應該是水彩;這些圖畫天真率直卻絕不幼稚, 全部出自大江夫人之手。 【後記:有人說那是淡彩再加上色鉛。】

在那一座書屋上,少年健三郎熟記了許多經典,寫下了許多心得筆記或摘要, 並且悟出了一個道理:

所謂「思考」,就是用語言想事情
這真是個簡單有趣的說法。是啊,我們可以不用語言想事情: 我們可以用圖表、用顏色或氣味的回憶、用激動或恐懼的感覺, 用...「直覺」。但是,使得人突出於動物之外的,應該就是用語言想事情的本領吧?

大江先生回憶少年時期的學校課業,除了文學以外,唯一還感興趣而且做得不錯的, 是數學。我在想,小川洋子是不是也是如此,才寫得出 《博士熱愛的算式》這樣的故事啊? 在 105 到 107 頁之間,他居然講起了幾何,中間夾著一頁大江夫人優美的插圖。 他敘說的幾何是夾在一則故事裡的,故事要說是

蘇格拉底為了證明人也有不用教就懂的東西...
這東西如今放在八年級的數學課裡,但是多數的課本都把重點放在「不是有理數」上; 就算課本沒有在這裡把一個少年弄糊塗, 老師有時候也會再接再厲地把他弄糊塗。 我認為,在這裡,對於正常的學生,重點是大江引述的蘇格拉底的故事所闡述的認識, 而這個認識是「不用教就懂的東西」;至於其數值,只要明白它不可能是個有限小數 (試著做任何一個有限小數的平方就知道了), 所以我們必須將它記成「根號二」那種奇怪的樣子,就夠了。

至於大江為什麼在他的書裡講到蘇格拉底教幾何的那個故事? 說來扯得有點兒遠。他正在為自己的讀書方法、從一本書關連到另一本書的歷程舉例。 而這一連串的舉例橫跨兩篇短文,緣起於以下這一句話的追查:

所謂老師...是可以把學生心中的某種問題重新再創造出來弄清楚,並以此為工作的人。

稍後,大江再度以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類比於處理人生困惑問題的手段。 他說,遇到複雜問題的時候,就先把一部份用括弧括起來,令它為 A。 也許專注於處理 A,也許先不理它而試試看 A 與問題的其他部分的關係。 我也這樣做,但是我比較喜歡令它為 X。

從這本書裡,我發覺《蘿莉塔》的作者納布可夫 (Vadimir Nabokov, 1899--1977) 出身於俄羅斯貴族,在革命時期舉家逃亡而至美國。 大江提起他,是舉他為童年家境優渥者都不會走上文學之路的反例:

他不僅擁有豐富幸福的少年時光,而且更不可思議的, 仍然選擇文學作為一生的職志。 我現在所得到的答案是因為他和這時代的脈動重疊者。 如果大家到了差不多該進大學的年齡,還記得納布可夫這個名字的話, 請讀一讀他的自傳吧!

在書籍的開頭,大江轉述了四國森林裡的一則神話,或童話。 話說,在森林的深處,有一棵屬於你的老樹精; 如果你找到它,會在它的背後遇到年老之後的自己。 童年的大江總是想著,萬一遇上了成年以後的自己,該要把握機會問他什麼問題呢? 當年,他掌握了一個終極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 唉,一個年幼就提這種問題的人,居然活到了今天,還真不容易。

事實上,我雖然不確定,但有跡象顯示,這本書的日文版(原文版)書名, 就是《自己的樹》。

隨著年紀增長,逐漸變成了老人,大江想的是,萬一遇上了孩童時期的自己, 該要把握機會告訴他什麼秘密呢? 在書籍中段,他寫道

小時候我常常想,自己長大以後, 應該會變成和現在的自己非常不一樣的人吧! ... 如今我已經非常清楚明白,大人和小孩其實都是接續著、連結著的。 這也是現在的我,如果看到半個世紀前孩提時代的自己時, 非常想要告訴他的重要秘密。 ... 從孩提時代到變成老人的這段時間, 自己心裡的那個「人」是一直連接著、持續著的。
這番話頗為深奧,或許有很多老人能理解而且有同感吧。 但是,孩童恐怕是聽不懂的。 我不能說這是個「秘密」,但這真的是一項很重要的人生經驗啊。

到了書末,他倒是想出了兩句比較容易讓孩提的自己聽懂的話。 『沒有無法挽回的事』,特別是孩子們,有的是機會也有的是時間, 所以,真的遇上很難的事,就用孩子的方法來戰鬥吧! 那是什麼呢?就是安靜地躲著、看著、記著、等著。 最重要的是最後一點,『再多等上一段時間吧』。

讀大江的這一本書,我還蠻感動的。


[ 回上層 ]


Created: Aug 9, 2013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13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