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數學魔法

動手做幾何,激發數感能力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陳玉芬(2024)。生活中的數學魔法:動手做幾何,激發數感能力。臺北市:三民書局。

玉芬剛剛在 6 月完成博士口考,獲得博士學位,就在 10 月出版這本科普書,真是不可思議。希望她的寫作和工作都繼續順利;雖然她表面上已經「退休」,但我還是希望她能在數學教育領域內「工作」。

據說這本書原來取名《數海的藝術冒險》,我比較喜歡這個標題。

這本書邀請洪萬生老師和我寫序。這篇書摘其實只是分享我寫的序。因為洪老師的序已經介紹了內容(引用於後),我就寫別的了。因為這樣,應該要先讀洪老師的序。

洪萬生序

以下轉貼洪萬生老師 2024 年 9 月 27 日張貼於 FB「數學洪流」專頁的推薦序。

這本數學普及書籍的問世,在臺灣的科普出版界,一定是非常值得註記的插曲。這是因為作者陳玉芬老師在本書中,為讀者鋪陳了「老少咸宜」的幾何驚奇,讓擁有數學經驗的「老者」,以及還在直觀摸索的「少者」,都能獲得深刻的啟發。尤其對於後者來說,儘管本書有些題材尚屬「陌生」,然而,經由玉芬老師的巧手示範,一定也可以參與實作,而埋下日後發芽的種子。從閱讀的外在效應來說,這是最值得珍惜的早期學習經驗。推動閱讀的有志之士,千萬不可等閒視之。

本書內容有三個面向,依序介紹幾何學的「有用」、「經典典雅」以及「美麗」。至於這三個面向,還多虧了古希臘人(尤其是歐幾里得)所建立的幾何理論系統,而互相連結在一起。在「經典」的歷史脈絡中,幾何同時「有用」與「有趣」,真是太令人驚奇了。玉芬老師總是在貌似平淡無奇的「美術勞作」中,給了我們莫大的知識驚奇,這種敘事已經顛覆了我們慣常所謂的:你說的話「太希臘」(too Greek)了。原來「希臘」幾何學一點也「不太希臘」!事實上,誠如玉芬老師的文章所訴求,「我又不是要你『化圓為方』!」

相反地,根據希臘哲學家的看法,數學知識是簡單的、有秩序的,而且是可以理解的。同時,只要運用簡單的論證,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令人驚奇的結果。因此,持之有恆的閱讀,你終究可以理解本書努力鋪陳的數學驚奇。

總之,玉芬老師在本書的書寫中,總是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選材之外,在安排內容時,也注意到論述的前後呼應,以及敘事的融貫性。雖然是小小的一本著作,但是,她所投注的熱情與周到,卻有著少見的堅持,令人欽佩。這是我大力推薦本書的主要原因之一。

單維彰序

恭喜陳玉芬博士出版這一本溫柔美麗的數學科普書。我原本很驚訝她在完成博士論文之後僅僅三個月就成此書,後來大概體會:那本學術厚實的博論,可能把這本書的可愛內容積壓成她心中的塊壘,一旦解壓就收拾不住地綻放開來。而我們很幸運地享用玉芬老師經過學術積累所抒發的科普寫作。

書的內容當然經過長時間的琢磨。大約六年前,玉芬老師送我一只雕飾「浮誇」的正多面體燈罩,現在明白她在準備第12章。有一回她說研究壓力太大時,就為一種繁複的圖案著色,我還笑她「有這種時間不去讀論文」,原來她在研究曼陀羅。三年前討論如何設計分數乘法算則時,我提議採用正方形的分割,她驚呼一聲;我知道那一呼有其他意涵,但沒有追究,現在知道那是埃及拼布。

這本書的特色之一是在「美」的前提下,引入幾何的操作活動。這不但使它更容易進入課堂,也讓這本書突出於數學科普之外。美作為主軸串起了整本書,浮誇的多面體和埃及拼布只是兩個小例子,煥發作者的品味。這種美感品味一定有家族共性。玉芬曾經轉贈她姊姊的手工製品給我,用來包裝的是寫著姊姊手書字跡的宣紙,還帶著墨香;這樣的包裝使我無法拆開禮物。

第17章開卷「數字詩」的創意實在令人驚喜,但我們得把「55」算作一個字才行。它當然應該是一個字,一個數目字。「55」的羅馬文是LV;如果皮包上重複寫滿LV,翻譯過來就是「55555…」。

一名作者的誕生,需要一群讀者為她接生,但是也需要作者堅忍自己的淬煉。玉芬老師給自己的淬煉就是帶著二十年的教學經驗進入全時的教育博士班;在她規畫的這條路上,她正誠心地走著。我們,作為一群讀著,要陪她一起走。

後記

讀了一遍書稿之後,我認為第一部(「有用」的部份)太硬,第二部最美,第三部最驚奇(玉芬自認為她寫得「驚艷」)。我認為科普書不適合一開頭就硬,所以建議按照「二三一」的順序重排。可是當然是來不及了。換個角度想,我自己也常說「數學要先有用,再談美」,可是我說此話的大前提是談「數學課程設計」,不是科普寫作。但是我又想到 Hardy 說的:「數學如果美,就一定有用」。究竟如何?等它出版之後再看看讀者怎麼想吧。

[ 回上層 ]


Created: Oct 10, 2024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4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