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回首

單維彰的私人書評

曾惠香,玉山國家公園出版,1998, ISBN 957-01-0873-8

曾惠香小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她是公務員的話,就更要向她致敬了; 很少這麼勤快又優質的公務員了(希望我自己也算一個)。 這本書,或者說是攝影集,甚至說是『時空畫冊』, 可是說是她那件了不起的事的結案報告。 我真希望自己也有機會做一份能夠產生這種結案報告的計畫啊。

對我這個從高中時代就來回行走在玉山群峰、八通關草原之間的人來說, 這本畫冊把我的記憶、我的存在,延長並融入了一百年跨越民族的共同存在。 彷彿和玉山,乃至於這個島嶼,的感情與牽繫,更增強了、加深了、鞏固了。

我在南安遊客中心買了這本書。大約在兩週前,我的朋友們怡誠和曉瑜才打這兒經過, 沿八通關古道走上了秀姑坪,勾留五日之後再下東埔,完成八通關古道的全程。 我到東岸收拾寄放的衣物,替至凱買肉桂酒,順便逛逛。

回來之後把書忘在行李箱裡,然後轉向許多需要去忙的事情,接著去了尼泊爾, 忽然發現它,就像古蹟一樣重新出現在汽車行李箱裡。 兩次閱讀把它看完,包括後面長野義虎的譯文,還有林蔡娩女士的回憶文章。 後來委託江鈺詔助教幫我掃描部份照片,夾在以下,當作書評中的「引用」吧。

日據時期就已經有了玉山國家公園的計畫,時為 1937 年。除了墾丁和金門以外, 現在的國家公園差不多就等於日本人當時的規劃。 如果按日本人的發展,會不會如今我們去國家公園登山,包括奇萊東稜, 就會像在馬來西亞的 Kinabalu、在尼泊爾的 Sagarmatha 等地,那麼方便呢? 是不是因為墾丁不在當初的規劃當中,才會淪落到今天這麼悲慘的狀況呢? 常常聽台灣人說,大陸來的政府,沒有把這裡當自己的家一樣經營。 在山上看到或知道日本人的種種經營,除了即將戰敗的那幾年以外, 只能同意台灣耆老的說法,國民政府的確沒有像日本人那樣認真的經營這塊土地。 但是後來的「台灣本土政權」做得更少,效果更壞。 我可憐的家鄉台灣啊。

阿里山神木還「年輕」的時候,當時他還有蒼鬱的頭髮。 每次到阿里山,總會在『樹靈塔』坐坐,靜聽樹靈的哭泣與哀號。 那個時代的人,包括歐洲美國和日本人在內,屬於所謂的「現代」思維時代, 根本沒有永續的觀念。用現在的眼光回顧,只能感到歷史的悲悽。(1930年)

譬如這一張照片,紀錄了當時怎樣殘殺沒有抵抗的千年巨木。 幸好,因為交通不便,丹大與東郡山區,還有司馬庫司一帶,還保存了一些老樹。(1927年)

小木頭被砍伐架成橋,讓火車載著大木頭下山。 大木頭和小木頭相對默默,互道珍重而別離。 從萬榮由東側沿林田山鐵道上七彩湖,大概就會看到這樣的一段高山運材鐵路的遺跡。 我們還得靠這遺跡才能走上去呢。(1927年)

舊阿里山火車站附近的玉山登山口。1927 年 7 月 8 日上午, 林蔡婉女士不知是哪一位? 這些女高中生當天下午就走到排雲山莊了呀! 我大一時,跟隨學陞、德興、月葉等學長姐,走了一整天才到塔塔加鞍部。 原因應該是我們重裝,她們輕裝,有挑夫,就像我們去尼泊爾健行一樣。

1927 年 7 月 9 日上午 8:00 左右,女學生的登頂照。 當天她們走下八通關,借宿在當時的駐在所。

1927 年 7 月 10 日近午,第一批組隊登玉山的女孩們,從八通關下東埔途中, 淋了一場雨,在對關附近的倒木上合影。林女士的文章記載:

我們在對關處遇雨,披起輕便的油紙代替雨衣,腳上穿了布鞋外捆草繩以防滑。 在一倒木上照了相留念。因為倒木很長我們正好可以站為一排拍團體照, 可惜攝影師取景不便,折騰了好久才找到了適合拍照的角度,並且還「導演」了一番, 「害」我們上上下下在樹幹上走了好幾次!
我就是因為這張照片和這段文字的感動,決定要用掃描照片來寫這份書評, 把這段老婦人回想她六十年前年輕時的一個山中的下午,再度記錄下來。 六十年後,你會記得哪個下午?

台北第三女子高校首開風氣的 16 年之後,彰化女中的學生也來了, 攝於鹿林山莊門前。(1943年)

一對兄妹?情人?途中留影。女生有點像涵文耶。她到了玉山, 會有前世的記憶嗎?(1939年)

玉山西峰稜線道上架設的棧道。這條傳統山路已經不走了, 如今我們腰繞到排雲山莊再回頭斜上西峰。(1939年)

新高駐在所,後來的排雲山莊。這麼好的角度,是從哪裡拍攝的? 後面的圓峰稜線,跟我去年看到的一樣。當時還能在山莊裡洗熱水澡呢。(1931年)

左邊是當年的八通關警察官吏駐在所。攝影年份不詳 (1926--1944)。 右邊是 2007 年 1 月 16 日曾安國教授的攝影。

樂樂山屋那塊平地,以前有一間駐在所,旁邊還開著吉野櫻。 攝影年份不詳 (1926--1944)。

1932 年的雲龍瀑布全景。

看了這張照片,才知道「父子斷崖」為甚麼早年叫做「父不知子斷崖」: 老爸自顧不暇,甚至不知道兒子走過了沒有? 這段路即使現在鑿出山徑,建立圍欄,還是經常有小土崩和落石,仍然稍有危險。 如果要以高標準做安全準備,大雨過後的一兩天,不應該從這裡過。 攝影年份不詳。


[ 回上層 ]


Created: Apr 27, 2007
Last Revised: 2007-05-15
© Copyright 2007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