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cshann (阿丹) 看板 NCUmala 標題 教授與學生對教與學觀感---讀後感 時間 Sat Sep 22 15:10:28 2001剛才讀完「優質教學小組」傳來的一篇論文: 〈由教授與學生對教與學觀感探討其學習觀〉 作者是逢甲大學物理教學研究中心的張慧貞(大概是教授吧)。 這個單位的名稱「物理教學研究中心」很有趣,對不對?不知道是學校層級的單位 (像我們的「優質教學小組」)還是物理系裡面的同仁組成的 (像我們的數學系裡面有一個「微積分教學研究小組」,但是據我所知沒有運作過)。
這篇文章舉出一些教授訪談和學生問卷的調查結果,老實說沒什麼令人驚訝之處。 逢甲的老師說的話,和中央的老師,幾乎是同一張嘴講出來的。 一方面,我們可以說這就更加確認了這些問題(或現象)的普遍性; 但是另一方面,我感覺聽多了反而了無新意、令人麻木。
這位作者很顯然是「建構主義」的擁護者,她希望引導教授和學生, 朝向「社會建構主義」所揭蠹的大旗靠攏。簡言之,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讓討論成為課堂的主要活動,讓「教法」而非「教材」成為提升學習效果的主要著力點。
作者在最後,似乎有些遺憾地表示,教授們不肯學習新的教法,或者更明確地說, 不肯學習「如何引導小組討論」的教法。我自認已經不算是個「拒絕學習」的人。 即便如此,我在關心所謂「建構主義教學方法」長達三年之後的今天, 還是不能很有信心的說,『我瞭解這個主義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模型』。因此,我想要說, 從事科教研究的同仁,本身要負相當大的責任。如果在你們當中, 都還不能有一套一致的說法和理論基礎, 而且不能言簡意賅地把你們的建議講清楚說明白,那麼你們如何能夠批評實際負責物理、 數學...的授課同仁,不肯學習改變呢?要知道,站在第一線實際教書的老師, 直接負有學習成效的責任。這些老師不能為了一套他自己還認識不清楚、 而且也沒把握可以實行的教法,而拿他的學生做實驗。 提倡建構主義教學方法的老師也好、研究人員也好,必須提出普遍性的證據, 並且示範其教學方法,然後才能取信於執教的同仁。
以下我引述一段這篇文章中最引我重視的文字,【括號中是我的註解】
【在介紹了對學生的問卷統計資料之後,她綜合說】 至於教學方法 ... 對於修正單向灌輸的演講式教法,並提升課堂內師生互動的議題, 雖約有半數同學明確表示認同 【指的是 (6) 適合演講式教法 12% 同意,54% 不同意; (7) 應引入互動教法 56% 同意,9% 不同意。因為有人沒意見,所以總和不是 100%。 我有一點質疑:學生在作答之前,是否明白所謂「互動教法」是什麼東西?如何進行? 大家的經驗都知道,老師問「有沒有問題?」通常沒有回應;那麼, 「互動」的可行性在哪裡?】 但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持著不置可否的中立態度。 與其他議題比較,如教材生活化 【88% 同意,2% 不同意】、 進度步調 【64% 認為進度太快,15% 不認為】、 示範實驗 【76% 認為應增加示範實驗,4% 不認為。 我覺得奇怪,難道逢甲的物理課沒有實驗嗎?為何有此一問?】 ...等, 學生對提高現有課堂的師生互動的議題則顯得較為保守。換句話說, 對於現行課程設計,學生似乎較重教材內容的改善,而忽略教學方式的改革。我讀到這裡,不由得想,這是作者站在她自己的預設立場來詮釋問卷結果。 為什麼不可能是,如果教授真的選用具有較多生活化實例的教材, 真的在課堂中增加示範與實驗,真的放慢進度或者採取某種彈性進度, 那麼同學們的學習成效就真的提高了呢? 學生已經明確表達他們的期望, 為什麼要棄之不顧還責備他們「沒有回答正確答案」? 我再問,是設計一套「好」的教材與評量材料,然後建議教師採用這批材料, 並且提供明確的使用模式與教學範例; 和建議教師徹頭徹尾改變一套教法, 從頭學習帶領討論與引導並探測學生自我建構知識的技巧, 哪一個作法比較容易被在職教師接受? 哪一個作法比較能夠解決大學基礎科學教育的當務之急?
不要說教師接不接受了,學生能不能接受都是問題。誠如作者自己的檢討。她說,
當教師不將課堂時間全部用於知識傳授,而挪用部份時間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時, 這些學生可能會感到浪費時間、缺乏效率、或甚至質疑老師未盡到教學的責任。
[ 回上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