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數談為什麼學習

作者  wcshann (阿丹)                     看板  NCUmala 
標題  Re: 過去五年中大微機分成績調查報告
時間  Fri Jun 14 11:07:06 2002
==> jsandjs.bbs@bbs.ee.ncu.edu.tw (js) 提到:
:       最讓我思考許久的事情是, 如果學校所教所學對一個人將來的工作100%
:       用不到的話, 僅有的意義是不是只剩下"訓練邏輯思維"之類的東西?   
:       以虛數i來說, 每個高中生都要學.                             
:       然而, 我們社會有多少比例的工作需要用到i ?
:       甚至, 就在校園裡, 有多少比例的人(包括工科老師)真的需要知道什麼是i ?

我個人也覺得這是個棘手的問題,特別是在面對滿心怨懟的學生逼問 「我到底為什麼要學這個、那個」的時候。沒有時間長談的時候, 我經常跟學生說「因為要證明你夠聰明」。就我在留學時候的經驗, MBA 的學生告訴我他們被要求去修兩門數學或物理系的「必修」課程, 其中包括我們數學系的純粹 Algebra。我問那學生「你學這個有什麼用?」 他說 "To prove I am smart enough, I guess." 我真的不知道一個企管碩士要群論、環論、體論、Galois 定理這些東西究竟有什麼用, 但是這位老美學生的態度令我吃了一驚。後來我有機會拜訪費城的 Walton School, 也發現他們的學生被要求到數學、物理系修課。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去跑跑操場,做做柔軟操, 近年還有越來越多的人經常去健身房做重量訓練。這些累人的差事, 難道在工作中需要嗎?多少人在工作中真的需要跑個三公里路? 把頭跟腳指頭碰在一起?舉起八十磅的鉛塊?(真的在工作中做這些差事的人, 肯定下班後不會上健身房。)一般人做這種事,也不一定完全出自興趣吧? 而他們揮汗如雨氣喘如牛地做這種差事時候,也未必不覺得辛苦吧? 原因非常簡單而明白,做這些苦差事是為了保持身體健康、甚至還希望比「健康」 更好一點。一副鍛鍊好的身體,沒有明白的用處,但是在任何地方都有用。

身體需要如此鍛鍊,大腦又何嘗不是如此?兩千五百年來,主要的思想家一再肯定, 訓練思維的最佳工具就是數學(有很長一段時間,這指的是歐氏幾何)。 一顆鍛鍊好的大腦,沒有明白的用處,但是在任何情況都有用。

有人會說,那也可以不必用數學來做頭腦體操啊,看腦筋急轉彎也可以。沒錯, 人也不必跑操場來鍛鍊身體啊,轉呼拉圈也可以。我看到兩點差別。第一,效率。 現代人不都強調效率嗎?轉幾圈呼拉可以和跑一圈操場的運動量相等?第二,目標。 一個人對自己的期許在哪裡?如果對自己的體能期許不太高, 或許呼拉圈真的是個合適的好運動。

在大學,面對這些人類中的精英(據說全世界只有 1% 的人能夠接受大學教育), 課程安排的政策偏向於採取較高的效率、訂定較高的目標, 所以設定了一些將來不一定用得著的數學課程,目的應該就是要鍛鍊這些大腦。

除了「鍛鍊大腦」這項責任以外,我認為大學中的普遍數學教育還負有「文化傳承」 的責任。這是我對王九逵老師「大一學生的數學教育應以微積分中的通識部分為主」 這句話的另一個詮釋。雖然如今的大學已經無可避免地負起了「職業訓練」的責任, 我個人倒也樂於接受這個新任務;但是另一方面,大學的傳統角色:知識的集散地, 文化的傳承所,仍然不該因為世俗的需求而偏廢。 這個角色,才是孕育創造力和下一代文明的 matrix。

順便一提。我還發現賓州大學之 MBA 訓練的一個有趣的特色。 有一次我發現一位 MBA 學生的課業之多,不可思議。我就問「這麼多功課, 你們真的都做得完喔?」他說,選擇重要的做,打賭哪些可以不做, 是我們的功課的一部分。後來證諸於一位老中教授,他說是的, 他給學生的作業根本是不可能在期限內全部做完的。 所以學生若能判斷哪些可以敷衍,就成功了一半。


[ 回上層 ]


Created: June 14, 2002
Last Revised: July 10, 2002
© Copyright 2002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