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數‧生活與學習】專欄 95 年 2 月

數學課程為什麼太難?

經過上回的闡述,希望讀者已經接受這個看法: 數學教育並不是為了日常生活之所需而服務。 雖然傅剛 (Fulghum) 暢言之『所有我需要知道的都在幼稚園學過了』 可能屬於修辭學中的誇飾法,但是不無幾分真實; 應付日常生活所需的數學,最晚在小學四年級大概也就學完了。 比較顯著的例外是推論統計中的信心水準, 但是這個數據實際上並不影響大眾閱讀民調報導的機能或樂趣。

所以,請容我邀請各位站在同一個討論基礎上: 數學教育是為了支撐我們身處的整個科技文明而服務。 因為數學,就如同語言、電磁物理、有機化學和許多種視覺藝術, 早已經編織在整個文明之中,我們不但說不清楚她的源頭, 也無法抽出單獨的一蕊, 說「看,這一蕊絲線就是數學在整件科技斗蓬中的用處」。

因此數學課程必須挑選作為廣泛應用之共同基礎的課題, 例如上回舉例的三角函數。 但是社會上仍不乏 『留給專業人士去學就好了,何苦要每個學生學那麼難的數學?』的質疑。 上個月,我想要讀者同意: 我們並不知道哪些年輕學生將來可以成為專業人士啊! 更何況,如果在教育歷程中,沒有深度恰當的課程作為典範與嘗試, 一個人又如何發現自己的性向? 中等教育,特別是高中時期,被定位成「定性」階段的教育, 正是這個原因。 當然不止數學,舉凡音樂雕刻舞蹈、歷史地理文學和自然科學, 無一不該在中學時期給予學生恰當反應實況的嘗試機會, 藉以發現其天賦潛能以及真實的興趣。

如果我們接受哈佛大學心理學者卡納德 (Gardner) 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 可以估計大約1/8人口天生具備數學邏輯智能。 經由其他智能進行適當的發展,這個數據或許提高到1/4。 去年11月在一場中日雙邊數學與科學教育研討會上, 得知目前日本高中生選擇數理課程的人數已經降到40%以下, 這個比值接近於理論上的性向分佈以及社會對於理工人才的需求。 但是高中教育也應該為商管生醫文法藝術各專業領域提供適當的數學課程, 這一點我們的確還有改善的餘地; 此處請再限制討論的範圍於那些被批評為「太難」的理工導向數學課程。

如果瞭解了這套課程因為經濟與歷史因素的設計動機, 就明白它的價值在於讓那潛在的 1/4 或者至多 40% 學生發現自己在理工方面真實的性向和興趣。 如今被批評為「太難」並不是數學教育的錯,而是社會的錯: 過份狹隘的價值觀把理工專業(外加醫學)當作唯一的成功之路, 而強迫太多不想而且不必在數學科目中犧牲青春歲月的人,去學數學。 那些不適合的人,只要社會是開放且多元的, 必然能夠找到令他們的生命產生更高價值的道路。 在兩個男人可以結婚、一個女人可以報小孩戶口的社會, 這樣的數學課程並不會被批評為太難。 輿論批評數學課程太難並沒有切中要點,該批評的是課程目標太單一; 但是多元的數學課程需要多元的社會來支持。


[ 回上層 ]


Created: Mar 13, 2006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06 Wei-Chang Shann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