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consists of ideas, or eternal forms, and their great web of connections

看到了嗎? 這裡也出現了 (web) 這個字, 和萬維網 (World Wide Web) 裡面的 網字一樣 (當時 WWW 還沒出現). 一個一個片段的事實和理論, 就像萬維網上一小篇 一小篇的文件一樣. 而由這些片段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所組成的整個知識, 就好像這 些散佈各處的超文文件所組成的萬維網.

萬維網和人類本身的知識領域, 有著極為漂亮的對應關係. 一片段一片段的事實, 固 然是重要的; 但是它們不造成整體的知識. 所謂知識是由事實或理論本身, 以及它們 彼此之間的聯結, 所共同組成的. 教育學專家正在多方面地試圖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 使得學生能夠更有效地發現這些聯結性, 並拓展其可聯結的領域. 人類的知識領域, 常常是在已知的領域中發現了新的聯結關係之後, 獲得突破的發展. 例如微分和積分 這兩種觀念, 在牛頓和萊布尼茲之前, 老早就分別知道了, 也已經有了不少計算的公 式. 卻是到了牛頓和萊布尼茲的心裡, 才發現這兩種觀念是有關聯的, 從此開創了我 們今天說的微積分這一門影響人類文明致巨的知識領域.

既然萬維網和人類本身的知識網路, 有著如此漂亮的對應關係, 那麼以萬維網為基礎 架構的教材設計, 會不會比較容易引起學習者的共鳴, 而比較容易產生對片段知識的 相互聯結呢? 我個人 (和許多同仁們) 樂觀地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對的. 有了這個系統, 我們首次有機會將知識以其多維度的聯結關係來呈現, 而不是以書頁的固定線性關係 來呈現.

雖然超文系統可以用多維度的聯結關係來呈現知識, 但是時間總是單一維度的 (人一 次只能讀一篇文件). 何況, 在複雜的網路中漫遊, 未必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子曰遊必 有方). 兩千年來, 我們依照線性編排的教科書並且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 想必有其優 越性而不宜劇改. 因此, 除了文件與關聯的設計之外, 如何設計電腦輔助工具, 使得 發散式的教材聯結網與傳統的循序線性教材, 如何能並存且相成, 是一個重要而尚未 有明確答案的課題.

我個人猜想, 我們將需要一種新的編輯工具. 一方面它是一個書簽編輯程式, 但是每 個書簽應該要附上小段說明, 並且應該有圖形介面, 使得書簽的分類可以形成一個概 念圖, 或是根據概念圖來歸檔書簽. 這概念圖應該是 graph 模型而不僅止於 tree 模型. 程式設計者可以盡其智巧, 將這 graph 的呈現方式超越二維空間的限制. 當然, 這概念圖本身亦可以在網路上共享 (如今我們談的任何軟體, 都意味著在網路 上執行與共享, 因為---網路就是電腦嘛). 我們利用這個概念圖來搜集與分類網路上 的教材, 以及題庫. 教材與題庫應該各自形成一套概念圖, 然後兩者之間來回相連 (doubly linked). 從題目可以找到相關的教材, 從教材可以找到相關題目.

在另一方面, 這種編輯工具可以從概念圖中挑選各篇教材, 編輯組織成一份課程的主軸 (a thread within a pool of courseware). 從教材中, 順便可以挑選題目, 並分類 為習題、(階段性的或綜合性的) 考題或自修材料. 所有沒有被選中的教材, 其與主軸 課程中的教材仍然有所連結, 所以自動成為發散性思考或學習模式的課外輔助材料. 主軸課程以傳統的線性方式呈現, 使得課堂的講義循序有秩, 深淺與涉獵均在授課教 師的控制範圍之內. 大部分的初級學習者應該還是適合這種方式的線性教材. 但是, 繁複糾結的網狀課外輔助材料, 應當用以滿足好奇心、鼓勵創意與聯想、刺激自我 建構之概念, 並且提供適性發展的機會. 一旦教材的量大到涵蓋各級內容、各式深淺 與各種風格, 教師有機會為每個不同的學生編輯個別的主軸課程. 首先我們可以嘗試 的是, 設計、編撰和搜集足夠的教材, 使得大學理工醫商各學院甚至通識的微積分教 材, 都可以混同其中並各依不同的需求而定義其主軸課程.

線性的教材隨時可以因為一個關聯性的節點 (anchor) 而連到非主軸的教材. 所謂非 主軸者, 可能仍是整套教材的一部分, 只是不被列為某特定授課計畫之中. 比如說經 濟與管理方面的應用問題, 可能不出現在機械工程的微積分主軸課程中, 但仍然是整 套教材的一部分. 反之亦然. 那非主軸教材也可能是網路遠方的任何一篇網頁. 比如說在談到傅立葉級數的時候, 連到數位訊號處理的網頁去看看應用問題. 但是 初學者最怕的就是網際漫漫回頭無岸. 固然一般的流覽程式都備有 BACK 鍵以供回頭. 但是我覺得為了學習的效率, 我們必須讓讀者非常方便地回到原來主軸上的網頁. 因 為其容易回頭, 所以敢於出走, 也就達到了我們鼓勵學生聯想與廣涉, 卻又循序學習 的雙重理想.


Created: May 11, 1998
Last Revised: May 14, 1998
© Copyright 1998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