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科教材教法 (12/1 6:30-7:00) 數四A 蘇敏娟 △ Gardner的原著 —— Frames of Mind (西元1983年出版) △ 多元智慧論,它並不是一套教學的技巧、方法或是模式。它是一門教育的哲學 ,跟一種有關教與學的態度。 此態度是指如果你發現在你教的這門課裏,有某個學生的這一項智慧比較弱, 你不要在這項智慧上去壓迫他,設法找到他比較強的那一部份去教他。 △ 這本書(經營多元智慧)所提到的大部份例子是給幼稚園和小學生的,所以對 我們來說未必是有用的。但是我在看這本書時,思考較高等教育的應用的可能 ,我個人覺得在國中方面是有可能的,但在高中方面可能性就低了點,因為高 中的數學已經開始抽象化了,在較抽象化的數學裏面,比較困難使用較具體的 方法,它必須要有點抽象化思考能力。 △ 如果我們認定高中的目的,就是讓他們進大學,或是那些沒有辦法進大學、 比較失敗的例子的學生,進其它的下一步學府,總而言之,高中不是最後的學位, 如果我們認定這一件事情,我們對高中生的要求,或許是要高一點點,而且他們 經過一段聯考,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或許應該要高一點點。 △ 七項智慧的描述:1語言;2邏輯;3空間;4肢體;5音樂;6人際;7內省。 1語言智慧:包括有效的運用口頭語言,容易理解別人說的,容易理解寫在 書上的文字。 我們一再提到教數學有我們的觀點,在教法中有四大要素:1邏輯(或是代數 、或是邏輯的推導);2圖像;3數字;4口語;5多增加歷史材料。比較一下, 此四大要素較適合這七項智慧的哪一項?顯然口語表達(verbal)的那一部份, 就是針對那些先天性對語言智慧較強的學生,跟他用邏輯寫下來,跟他用畫 圖的,或許都比不上跟他說一個簡單的故事,或是一個比喻的故事,要使他 容易了解。 3空間智慧:一個比喻未必純粹是文字的比喻,很有可能把比喻跟圖形聯合在 一起。我們教數學時,所謂的圖形,是適合第三種智慧——空間智慧,此空間只 代表三度空間。你看一個圖像或關聯表(就是一大堆表格,拉線連在一起) 時,甚至於一個電腦程式的流程圖。看流程圖時,你會看到有菱形、正方形、 長方形,然後那個線拉來拉去的,有人一看就怕了,有人一看就懂了,有人 要在旁邊講給他聽才會懂。所以空間智慧包括對色彩、對線條、形狀、形式、 以及空間這些東西的敏感性。 2邏輯與數學的智慧:在這裏很可能要把所謂的博物學抽出來,我們假設它已 經抽出來了,所謂邏輯與數學的智慧,當然我們就很清楚了,就是我們數學 裏最常用的那一種東西,也是大部份學不好數學的學生可能最不好的那一部 份。我們所說的邏輯教學法,就是適合於這種第二類邏輯與數學的智慧比較 強的學生。 4肢體智慧:這個肢體除了舞蹈、表演、或是把一種抽象的東西,換成肢體, 例如:超級星期天內的超級比一比節目中,那些演員或歌星的肢體智慧一定 是非常強的,可是在學校裏,這種智慧是不被當作課程內容的,所以那些人 在他們求學的成長過程當中,我覺得他們一定很受到挫折的,這是很不好的 事情,事實上,那些人在我們的社會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誰不去看他, 不學他呢?但他們在學校裏並不是常常很得意的,這是我們教育應該對他們 很抱歉的事。 5音樂智慧:例如,莫札特。 6人際智慧: 7內省智慧: △ 教數學的五大要素中,很顯然地,「邏輯」(Algebraic)是屬於邏輯智慧這 一類;「口語」(Verbal)是屬於語言智慧這一類;「圖像」(Graphics)是屬 於空間智慧這一類;而「數字」(Numerical)比較有"可能"屬於肢體智慧這一 類,因為在肢體裏不光是指對那些有表演藝術天才的人,也包括那些手巧的人, 還包括那些什麼東西都要眼見為憑的那些人,而Numerical就是你算出來了,不 管是動手算,用電腦算,給他一個真得數據的答案。那些傾向於肢體智慧的人, 喜歡動手作,除了「Numerical」,我們還曾經提到兩大類——教師風格和教師 行為,在教師行為裏,我們曾說過,教材儘量給它立體的、立體模型,實物的、 真正的東西,例如:要解釋一個圓錐體,就給他看一個圓錐體(非電腦畫的, 而是一個真正的實體);另外,兩個圓柱體的相交,所相交成的東西是否有辦法 做出來呢?像台大有位教授,他的手很巧,就可以做出來,他就是屬於肢體智慧 的。所以「立體、實物模型」應該也是屬於肢體智慧這一類;而「歷史故事」 (History)是屬於給那些比較有內省的人,(內省智慧:那些有自知之明,並 且做出適當行為能力的人,他相當的了解自己,意識到自己內在的情緒、意象、 脾氣、欲求,然後非常的自律,而且有自知的能力、、、、、、)有些人喜歡自 己一個人,不希望別人打擾他,跟他講話,像我就是這樣的人,在眾人討論之下, 無法產生任何idea,只能接收別人的訊息,但在討論當中無法有任何的產品出來, 一定要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跟自己說話,跟自己辨論的時候,才有idea出來。 將History的故事放在一個人的心裏面,讓他比較容易體驗那些數學家的心路歷程 ,我仔細地在想這些歷史故事與數學發展的流程對我自己的影響,我覺得不屬於 其它各類,就是只有對我自己的影響,使我自己常常拿我知道的事情跟我現在做 的事情作一比較,常常安慰我自己,做不好沒有關係,別人反正也是那樣子,我 覺得這種東西屬於一種內省,屬於一種使得學生能夠潛移默化他自己的信心、 或是感想。 △ 當我們在說數學的五種教法時,基本上我們漏了三樣智慧——肢體、音樂、 人際(肢體雖勉為其難地湊上兩樣東西——「Numerical」、「立體、實物模型」 ,但還是蠻心虛的),此三樣智慧是否有可能放到數學的教育去呢? △ 空間的圖和語言兩者可以合在一起,用書裏提到的metophore(比喻) △ 一個微積分的比喻: 可積的函數,就是直覺上在曲線底下跟x軸圍成的面積,是有限的那些函數 1現在把所有的可積函數當作一個蘋果,那麼牛頓和Leibnic(1680年)說那些 可找到反導函數的函數才可積,這種可積函數,就有如「蘋果的子」。 2Cauchy(1820年)說閉區間裏面的連續函數是可積的,這種可積函數,就有 如「蘋果的果核」(包含蘋果的子)。 3有許多不連續的函數及分片連續的函數,根據Riemann(1850年)的定義是 可積的,其包含了「整個蘋果」(除了皮以外)。 4Lebesgue(1910年),加上了「蘋果皮」,Lebesgue可積而Riemann不可積的 函數,幾乎是不存在的,薄的像一層皮,但是如果缺了Lebesgue積分,蘋果就不 是完整的,數學就不夠完備了。 △ 什麼樣的學習計劃,並不重要(學習計劃可能是指learning plan,但翻成 "學習方案"會更貼切) 「什麼樣的學習方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什麼樣的人,這句話是很 有道理的,一個建構主義並不是對每個人都很有效的,例如:當教人寫程式時, 有的人喜歡程式一序列的寫給他,這種人的腦筋比較邏輯一點,其邏輯智慧方面 比較強一點,而有的人一定要看到流程圖,他才會做得下去,其空間智慧比邏輯 智慧來的強,所以什麼樣的教學方案是好的,那是不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