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招再商榷

日本「大學全入」先行經驗

高清愿的 SEVEN 經驗

我記得讀過一篇報導。當高清愿在 1978 年打算成立統一超商並且在裡面賣麵包,旁人說臺北市大街小巷都是麵包店,每天都有香噴噴的麵包出爐,怎麼有人會買隔夜的冷麵包?高先生堅信可行的理由是:臺灣社會跟在日本後面,日本發生了什麼(例如連鎖超商能賺錢),臺灣就一定會發生。

雖然我早在 2005 年就比較了日本的數學課綱,

但是現在想來,實在應該更多注意日本的高中教育趨勢才對。

大學全入

所謂「大學全入時代」是日本官方(文部科學省)自己也這樣說的詞彙。 它的意思是大學招生數量大於報考人數; 也就是說,只要雙方不挑剔,則只要想讀大學就可以讀大學。

「大學全入」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口減少。 其實從 2006 年就開始拉警報了,但是大學藉由整併、停招、廢校等手段而逐年減少招生人數,拖延著「大學全入」的發生。但是輿論持續關注這件事,每年都嚷嚷著「大學全入時代來臨」。 例如在 2021 年就有新聞說那年報考人數 63.6 萬人, 只比 2021 年實際入學人數 63.5 萬稍微多一點, 而預估 2022 要真的「實現」大學全入。 據補教業巨擘「河合塾」的統計圖(如下),令和 4 年(2022)就該發生「大學全入」了。

不論如何,文部科學省承認 2024 年(令和 6 年)將要真的「大學全入」。

這段日子,108 課綱的第一屆大學生剛結束第一學年, 有些教授談起「大一學生能力降低」的憂慮。 在日本,這個問題從 2006 年就開始了。 他們做了些什麼呢? 以下這篇文章雖然礙於篇幅限制,內容並不完備,但是足夠當作入門:

董教授說,如今日本有 36% 大學實施「入學前補習課程」, 31% 實施「入學後補習課程」。 整體而言,有四成日本的大學提供某種補救教學。

因為各大學的文憑並不「等值」,所以「大學全入」不見得減輕升學壓力。 董教授說

研究顯示,偏差值 55 以上的大學,學生進入大學前的高中二年級時, 在學校以外的讀書時間由 1990 年的 114.9 分鐘減少至 2006 年的 105.1 分鐘。 偏差值 50-55 的大學則是由 112.1 分鐘減少至 62.0 分鐘,減少將近一半。 而偏差值 45-50 的大學則是由 89.2 分鐘減少至 62.0 分(土井真一,2016)。 由此觀之,偏差值 55 以上的大學,學生在校外讀書時間無太大變化。 而相較之下,偏差值 45-55 的大學的學生校外讀書時間大幅減少。
可見打算角逐前段大學的高中生,還是頗競爭的, 但是如果不打算加入這場競賽,那還真的可以「減壓」。

前面寫的「偏差值」是日文漢字,它是 T 分數的意思;其定義為 T = 50 + 10*Z,其中 Z 就是大學入學考試各科 Z 分數的平均值。 簡單說,偏差值的平均值是 50,標準差是 10。 2021 年的資料顯示,綜合而言(不知道精確的定義為何), 東京大學的入學偏差值高達 75(高於平均 2.5 個標準差),京都大學 72。

文章中看不出來東京、京都這個等級的大學,有沒有補救教學? 我猜想沒有。 假如日本的「頂尖大學」真的不需要補救他們的大一新生, 又假如台大真的發現他們的大一新生學力下降了, 是不是要計算一下:台大入學成績的 T 分數有沒有超過 70? 台大新生在高二時的學習時間有沒有減少?

文章後半說的「初年次教育」跟大一的補救教學並不是同一回事。 文章也沒有真的寫到標題的關鍵詞「高大接續」, 它是指「高中銜接大學之一貫性」的相關議題,包括入學考試與招生事宜。

文章提到 2007 年成立的「日本初年次教育學會」,官方英文名稱是 Japanese Association of First-Year Experience a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它的官網在 http://www.jafye.org/

結語

儘管董教授的文章不太完整,但畢竟提供了我很少留意的訊息。 我一時找不到更完善的資訊,顯示我國教育界同仁(特別是「比較教育」) 似乎還可以更辛苦一點,幫我們提供更新更全的資訊。

高清愿的「7-Eleven 經驗」值得我們謹記在心。 不論是大一的「補救教學」還是「初年次教育」,都值得我們留意。 也許不值得台大留意,但是值得中央大學留意。 這兩種教育的教材教法與教師培訓,也可能是即將發生的需求。

可是,葉永烜院士一定要問:日本那麼多學者獲得諾貝爾獎,臺灣怎麼沒有跟著發生?

[ 回上層 ]


Created: June 19, 2023
Last Revised: 06/24
© Copyright 2023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