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通識

維特魯威人

Vitruvian Man 所謂〈維特魯威人〉是指達文西作於西元 1490 年的一幅畫,如右圖,英文名稱為 Vitruvian Man。作圖工具用到金屬尖筆〔metalpoint,可能是銀筆 silverpoint〕、卡尺〔caliper,有刻度且能幫助精確測量長度的尺〕 和圓規。這幅素描的地位之高,成為西方文明的象徵之一。

達文西作畫的動機是將他讀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 (Vitruvius,約西元前 75 — 15 年)之《建築十書》關於人體比例的心得摘要出來,並搭配他自創的人體比例圖像。

如同黃金比,這幅畫太出名了,以致於頻繁出現在數學、藝術、歷史的通識畫面中,所以我過去並沒有寫過它。最近有人發現華文資料經常出現互斥的兩種說法:「男性的高度相當於 4 肘長」、「肘長是身高的五分之一」,為了幫助釐清,我在此處提供原文的中譯。

這幅畫的上、下各寫了一段文字,那是達文西的註記 — 這幅畫是他的讀書心得筆記。英文版 Vitruvian Man 維基百科並列了原作拉丁文以及英文翻譯。我將上方文字翻譯於下:

建築師維特魯威在其著作指出:人體的測度自然形成如下比例,而且這些比例展現在他的建築當中。令四指為掌幅〔四指伸直併攏時的基部寬度〕,則腳長〔foot〕 4 掌幅,肘長〔cubit,又譯腕尺,手肘到中指尖的長度〕 6 掌幅,身高 4 肘長,4 肘長也是一跨距〔footstep〕,而 24 掌幅即身長〔身高與身長是同義詞〕。當人張開雙腿,使頭頂下降身高的十四分之一,並將雙臂伸直揚起,使指尖達頭頂的高度〔保持四肢在同一平面上〕,則四肢的末端共圓,圓心是肚臍,且兩腿所圍的區域是正三角形〔三邊等長的三角形,每個內角都是 60 度〕

主要的概念已經在上方文字定義清楚了,所以我就不替讀者翻譯下方文字,可直接讀英文或使用機器翻譯。上、下兩段文字有一處不合,很可能上方主要摘記維特魯威的古籍,而下方則是達文西自己的見解。不合之處是:


[ 回上層 ]


Created: June 22, 2025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5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