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建中跟著山社學長登山時,某人告訴我:要特別注意頭部保暖,因為身上 10%
的體溫是從頭部散熱的。在那個崇拜學長的年代,我從來沒懷疑過這個說法,從來沒有查證,也從來沒有忘記這個概念。今天我在 Quanta 讀到這樣一則科普文章:How
Much Energy does it Take to Think?(思考消耗多少能量?),由 Conor
Feehly 供稿;此文帶給我自從高中以來關於大腦耗能的第一篇相關文章。這篇科普報導的出發點,是右邊這位澳洲 Monash 大學神經科學副教授 Sharna Jamadar
的學術論文 The Metabolic Costs of Cognition(認知所耗的代謝)。(按右邊的照片可以連到 Quanta 的報導。)
大腦雖然很小 — 就重量而言,大約僅佔體重的 2% — 但是卻狂吞身體產生能量的 20%:這個數據跟我從高中以來的認知相符。真正讓我睜大眼睛的是:當人們自認為用力思考,思考得很累的時候,大腦只多耗 5% 的能量。換個方式來說,大腦絕大多數的耗能(就說是 95% 的耗能吧),耗在無意識的、不自覺的 — 自以為完全放鬆、徹底放空時的 — 基礎代謝。再換個方式詮釋:大腦絕大多數的能量消耗在例行性的維護型工作。
我的感想是:把社會類比為身體 — 這是很常見的類比 — 這個社會應該把 95% 的能量用在例行性的維護 (maintenance),像是生產糧食,清運垃圾,回收與再生資源,還有很重要很重要的:
但是如今社會卻被 1980 年代以來的數位科技風潮帶著,瘋狂地朝向「創新」而「進步」。就連教育也沖昏了頭,在各種年齡都搞「創新」和「進步」。彷彿教育的總目標已經從維護變成了生產。但教育必須是維護型的社會工作,教育不該被期望為生產的工具。否則,我們將要架空自己的社會;當社會空虛了,裡面的個體就沒有了養分,最後社會和個人都要毀滅。
以上是我讀這份神經科學知識產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