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綱要

高中數學科調查 2025

質疑的高中數學課程內容

普通高級中學數學學科中心於 2025 年 6 月 25、26 兩日藉 114 學年度「數學學科中心種子教師與研究教師培訓」之便,委請國家教研究院同仁設計問卷,發給參與培訓的研究教師與種子教師,蒐集他們的意見。總計發出大約 120 份問卷,回收的有效問卷共 57 份。分享意見的 57 位研究或種子教師,絕大多數來自「一般地區」的公立學校¬,其他則有 3 位來自「非山非市」地區,有 3 位任教於私立學校。在接受調查的 113 學年,受訪老師們都正在擔任部定必修或選修的數學課教師,其中僅有 9 位老師正在任教數學 B、有 8 位數學乙。

我分兩次從個人觀點簡介這次調查的結果,不代表學科中心,也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場。這篇短文介紹學習內容方面的調查結果。

教師同仁可能比較習慣思考如何達成課綱要求,比較不習慣思考如何修訂課綱,導致較少同仁回答這些問題。例如僅有 47 位種子教師回答了「哪些是不必要的學習內容」,而答覆之中有 19 位表示「無」或「沒有」,所以實際上只有 28 位老師提出了意見。另外兩個相似問題:「可簡化」或「可刪除」的內容,回覆情況也差不多屬於同一個量級,不再詳列。

其實「非必要」、「可簡化」、「可刪除」這三種意見本質一樣,只有嚴重程度上的差別,老師們可能難有一致的分級標準。因此,我綜合觀察這三種問題的回覆,將它們當作老師們本質上不太認同的內容。雖然 28 位同仁的意見並不具備教人信服的代表性,但我很驚訝幾乎半數老師提到一個主題:

二次曲線或圓錐曲線
老實說,我曾經意識到這個主題很「古老」,但是從來沒動過取消它的念頭,或許因為它實在太古老了,我太習慣它在課程中的位置。沒想到它的「過時」幾乎是這次調查的最大共識!看到這則意見,我也想了一下,覺得頗有道理:如今,圓錐曲線比較多的教育意義是人文方面的,也就是歷史性質與文化方面的意義,值得更進一步討論它在數學課程中的位置。

第二多被質疑的主題是

假設檢定/合理性檢定
有 9 位老師提到這個主題;有一位老師附加說明,認為這個主題缺乏脈絡,跟其他教學內容格格不入。這個主題確實是 108 課綱工作小組中一位教授提出的創新設計,但他並非即興提出,而是從 95 暫綱時代就開始思考的方案;這個課程的設計,希望能讓高中階段的機率與統計,不但能有教育意義,也能提供適當的考試命題機會。在不允許使用計算工具,而且沒有時間從事實驗設計與調查的前提下,在中學階段設計有意義且能執行的統計課程,真是一項嚴峻的挑戰。當然,解決方案之一就是放棄:取消統計內容。假如「放棄」不是選項,我們還要繼續嘗試各種創新的課程設計,在我國數學教育的限制條件內,盡力提供統計領域的學習機會;包括繼續調整假設檢定的教材、教法與評量。

排名第三多被質疑的主題有二類,分別是

主觀機率、隨機變數、機率分布
以及
三次函數圖形特徵
它們各被 5 位老師點名。老師們也許沒看出來,這兩類主題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是為未來可能的高中微積分課程所做的事前準備。機率分布可望為定積分提供另一個標準模型,也使得比率直方圖有機會為黎曼和提供另一個具體意涵,同時也提升中學生的機率素養。三次函數則與一次、二次函數作為函數局部特徵—切線、相對極值、反曲點—的原型,而它們是微分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為了避免過多新增內容,108 課綱沒有在必修範圍內規畫多項式函數的微積分,但是已經為這個方向的課程改變預做準備。下一次修改課綱時,能不能進一步實踐中學微積分的興革,就看緣分吧。

其他被質疑的主題都只有 1、2 或 3 位老師提出,我就不打算一一陳列了。但我想特別提出兩個主題:

排列組合、三角比的和差角公式
各 3 票。我相當驚訝有人提出「排列組合」,我感覺它是比二次曲線更穩固於中學課程的學習內容。而提出和差角公式的一位老師特別附加註明:假如普遍使用了計算機,則可刪除三角比的和角、差角、半角等公式。我不再詳述各項被少數老師提及的主題,但是特別提出這兩項,邀請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想想。

[ 回上層 ]


Created: Sep 12, 2025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5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