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綱要
文化取徑的數學課程與學習
主編發刊詞
本文再次自薦以下論文。
- 單維彰(2025)。文化取徑的數學課程與學習 —
初始倡議。臺灣數學教育期刊,12(2),63–86。doi:
tjme.202510_12(2).003 [The Cultural Approach for Mathematics Curriculum Design
and Learning Activities—An Initiative] [TOAJ 臺灣學術期刊開放取用平臺]
此文於去年底通過審查之後,主編決定在 1 月初先以「預刊」形式上線。後來正式發表於第 12 卷第 2 期(2025 年 10 月發刊)。於是我再宣傳一次。
本文承蒙主編的支持與鼓勵,因此筆者特別摘錄主編寫的發刊詞:[原文]
本刊第 12 卷第 2 期除了專刊之外,另收錄一篇一般文稿,為單維彰的〈文化取徑的數學課程與學習—初始倡議〉。該文稿已於今年年初以預刊文章的型態公開,截至目前為止下載數相當高。作者基於數學做為一種次文化必然受當地母文化之影響的前提,主張以文化作為數學課程與學習的研究取徑。本文從華語文系統的支持、數學典籍之啟示、外文化的砥礪等角度,提出以文化作為課程與學習探究之進路的證據。本文稿為論述性的文章,屬於本刊較為罕見的論文類型。從作者的誌謝可知,作者對這個議題的起心動念應已多年,即使初稿也在投稿前兩年就成形;審查過程與外審委員的互動充滿智性思辨;相信本文的論述定能指引讀者新的視角。
筆者自認此篇資訊密度有點高,請讀者慢用。雖然這是一篇「學術」論文,但是出於我個人的風格,免不了夾帶一般讀者也能享用的通識內容。譬如
- 華人善算 (p.69)
-
是不是大家都察覺:相對於外國人 — 尤其是西方人 — 我們特別會算?是的,本文提出客觀研究的支持,並且提出「華人善算」的原因:因為華語的兩個特徵,讓我們「贏在起跑點」。但是,小心,一旦處理分數,我們的優勢就不見了。
- 數詞分節 (p.71)
-
有沒有發覺會計系統三位一節的數字 — 例如 12,345,600 — 很難念?什麼是數詞分節的規則?為什麼調頻廣播的 99.7 頻道稱為 99.7 兆赫?請看註釋 3。
- 世界潮流流向《九章》傳統 (p.73)
-
有沒有察覺:世界主流的「素養導向」數學教育,把數學教育的目標推向「解決問題」,其實不是希臘《幾何原本》的傳統,而是《九章算術》的傳統?本文深入論述這個觀察。
- 啼笑皆非的虛構情境 (p.75)
-
有沒有感覺:數學課本裡時常出現不可思議的假情境?本文替「虛構情境」說公道話,用一則古代虛構情境對比四則現在課本裡的情境。
- 數與量 (p.77)
-
為什麼要說「數與量」而不說「數量」就好了?這其實是有深意的,只是不知道流傳到今天,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年為什麼要說「數與量」了。因為「數」與「量」本來就是兩個概念。
- 分數與小數 (p.79)
-
為什麼我在前面說:我們在整數計算佔的優勢,到了分數就沒有了?簡單說,因為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將所有測量和交易的工具十進制化了(除了斤兩以外)。
- 教育的社會建構論 (p.68)
-
有沒有聽說一位名叫維果斯基的俄國早逝天才?他的「唯物史觀心理學」應用在教育上,出現了「近側發展區」、「鷹架」這些術語,創造了社會建構論。他的理論原本是什麼意思?本文用一段話寫出來。
這篇文章有點長(二萬二千字),就連我自己校稿的時候,都感覺讀得有點累。因此特別感謝《臺灣數學教育期刊》編輯部同仁,為這篇文章做了非常細緻的編輯校對工作,特別是在文獻方面的補充,讓這篇文章的品質看起來更高尚了些。
在學術上,筆者自認為此文的貢獻有 11 點,請參閱去年底的預刊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