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課程史

臺灣近廿五年大學統計

這裡介紹以下論文;內容並未直接關聯數學教育,但數學教育緊密關聯大學入學考試,而這篇文章側寫臺灣近二十五年的大學教育發展脈絡。這個短篇報告可能是溫婉琪在臺北市立大學教育所的博士論文節錄。作者特別關注的是大學教育的性別平等趨勢,其中更特別關心「女子無才便是德」觀念的消失,但是在此歷時二十五年的貫時性大學相關統計研究中,還是夾帶了值得留下參考資料的數據。

此研究的資料主要來自中研院「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TSCS)1995 年至 2020 年之長期追蹤調查資料,此貫時性調查每五年執行一次。作者特別關心的數據是受訪民眾對於是否期望其子弟受大學教育的男孩、女孩比例:

明顯可見親代對於男孩、女孩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差異逐漸消失,而且整體期望穩健提升。這種現象顯然跟工作型態的改變、少子女化都有身課的關聯。但這些社會學方面的討論,不是筆者的興趣。

作者自己的研究顯示 2015–24 的十年之間,臺灣的大學錄取率總平均超過 94%。作者並以 2004 年為界,主張那年是臺灣大學教育從「菁英」變成「普及」的分界,理由根據 18–21 歲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在 2004 年超過 50%。

在 1960 年(民國 49 學年)臺灣有 7 所大學,全臺高中畢業生 12,781 人,全臺在學的大學生及研究生總共 1,925 人,其中男生 1,592 人、女生 333 人。關於當年的教育數據,可參閱〈臺灣省五十年中等教育及國民教育調查報告書〉。

在 1980 年,九年國教師實施十多年後,國小接近完全升學國中,而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也約有七成。這樣的數據,應該顯示 1980 年代升高中的壓力並不太大。依筆者本身的經驗,當時的大學考試錄取率大約 30%,其分母是應考人數,包括許多重考生(有某種調查表明重考生佔比將近 1/4)。可見升大學的壓力可謂挺大。那麼,為什麼後來的教改訴求「廣設高中大學」把「高中」也包含在內呢?

臺灣高等教育概約數據:

18–21 歲高等教育淨在學率(注意,包含大學及技專): 西元 2014 年高等教育當中女學生比例首度超過一半,至今維持女學生略多於男學生。但總人口是男生略多於女生:就新生兒男嬰、女嬰的比例而言,世界平均大約是 105:100,可是臺灣經常超過 108:100。

西元 2024 年世界銀行統計臺灣的出生率為 0.87,僅高於南韓 0.72,為世界第二低。即使 2024 年是「龍年」,也只有 13.5 萬新生兒。

現在,中等教育(高中階段)的就學率超過 99%。臺灣的「性平」國際評比為世界第七,蟬聯亞洲冠軍。

高等教育學生比高中少掉的部份,會不會都出國留學了?

[ 回上層 ]


Created: July 6, 2025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5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