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通識

湯若望與農曆

從 2020 年下旬到 21 年初,我兩度收到網路上流傳的一則訊息, 開頭是一句涉及部份事實但過度誤導的話:「中國的農曆是傳教士湯若望編著的」。 湯若望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因此就更不應該用這種方式「消費」他。 這樣的說法,對於湯神父的人格與功績,是有損而無益的。 本文希望盡筆者所能,儘量簡短而中肯地澄清前面那句話。

以下關於中國曆算發展史和天主教耶穌會來華傳教史的敘寫,不可能細緻完備。 有意深究的讀者,必須另尋文獻。 關於科普等級的文獻,作者自薦一篇通識文章 [1] 作為延伸閱讀; 至於專業文獻的入口,則推薦搜尋黃一農院士的著作。

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一部「曆」包括特殊日月現象的定義(例如朔望蝕)以及一套觀測與推算的方法。 中國傳統曆法是中國人歷代累積的成就,在漢代就已經具備今天的規模。 隋唐兩代不但能維持它的準確度,對於節氣也能有少許的增訂。 可是,自宋以來,逐漸荒廢了數學和天文的人才培育, 導致逐漸沒有人懂得天文計算,測量的方法也接近失傳, 以致於無法校正逐漸產生的誤差。

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他們從中亞的伊斯蘭文明引進了天文與計算專家, 而且那時候出了一位大師(郭守敬),得以將國曆作一次大修訂與校正。 一次準確的測量,搭配一套計算的方法,得以推算未來若干年的曆書 (因此這種計算又稱為步算或天算)。 可是,計算方法本身的誤差,或是當初觀測值的誤差,都將隨著時間而累積擴大。 只有重新測量,或者發明更精確的算法,才能更正那些累積的誤差。

可是明朝之後,官方的數學教育幾乎徹底消失, 到了兩百年之後的萬曆年間,舉國已經沒有人懂得曆算的原理, 因此不可能更新算法; 就連郭守敬傳下來的觀測儀器也沒人能夠操作了,因此無法獲得新的觀測值。 累積 200 多年的誤差,導致明末崇禎年代,國曆的推算與日月的正確位置, 相差大約三刻鐘(45分鐘)。 徐光啟舉薦耶穌會士,說服皇帝成立一所由泰西儒士主持的欽天監, 由他們用西洋的觀測工具與計算法,校正國曆。 當時湯若望還屬資淺,主其事者是鄧玉涵神父; 徐光啟本人,以及他率領的若干名知識分子,也投入了工作。 那一份修訂後的國曆,命名為《崇禎曆書》。

但是明朝來不及頒佈新曆就滅亡了。 一陣混亂之後,清朝恢復了明朝給予耶穌會的功名利祿,也維持了他們主管的欽天監。 這時候,湯若望已成耶穌會在北京的領導人, 他將這份新曆呈獻給新統治者。 清朝當然不會以「崇禎」的名字來稱呼這一部曆書,將它改名為《時憲曆》, 並且開始實施。

時憲曆在清朝、民國時期都經過少許修訂, 它就是流傳至今的農曆,而它本質上確實是中國古傳的曆法, 只是經過耶穌會士用西方新法予以校正。 現在讀者知道,第一段引述的那句話,含有模稜兩可的事實, 透露出強烈的誤導企圖。

順治皇帝(清世祖)非常喜歡湯若望, 湯若望幾乎可以說服皇帝受洗。 湯神父轉述順治的話說,所有教義他都信而且能服行, 只有一件實在礙難同意,就是一妻制。 如果湯若望肯說實話,告訴順治,其實羅馬的教皇乃至於信奉天主的法國王室, 都有一些迴避這個制度的「巧門」,那麼清朝皇室或許會出現基督徒也不無可能。

參考文獻

[1] 單維彰(2020)。徐光啟與數學的最初教材。 收錄於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桃園市: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 回上層 ]


Created: Jan 14, 2021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1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