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關係 (proportionality) 應該是國民教育的最主要目標; 一般人只要能夠掌握比例關係,就能解決生活情境中絕大部分的問題了。 當兩個比相等,記作 \(a:b=c:d\),就說 \(a:b\) 和 \(c:d\) 成比例 (in proportion):
\(a\) and \(b\) are in the proportion of \(c:d\)另一種符號是用雙冒號,例如 \(a:b::c:d\) 讀作
\(a\) is to \(b\) as \(c\) is to \(d\)
當兩個比當中有一個未知數,例如 \(a:b\) 和 \(x:d\) 成比例,其中 \(x\) 未知, 則它們的等式 \(a:b=x:d\) 稱為比例式,英文還是說 proportion。 前面的比例式等價於一元一次方程 \(bx=ad\); 一般而言,得知兩個(相等的)比當中的任三個數,就能決定第四個數。
口語說兩個變量 (two variables) 成比例時, 如果沒有特別聲明,意思就是它們成正比 (in direct proportion): 用數學語言表達,就是假設兩個量 \(x\) 和 \(y\) 分別有一個特例的數值是 \(x_0\) 和 \(y_0\),則 \[x:x_0 = y:y_0\] 就是 \(x\) 和 \(y\) 成正比,記作 \(x\propto y\) 或者 \(y\propto x\), 符號 \(\propto\) 讀作「正比於」(is proportional to)。 前面的比例式等價於 \(x_0y=y_0x\),若認為 \(y\) 跟隨 \(x\) 改變:
the change in \(y\) depends upon the change in \(x\)則 \(x\) 和 \(y\) 的正比關係 \(y\propto x\) 也寫成函數關係 (function) \(y=kx\), 其中 \(k\) 稱為比例常數 (the constant of proportionality)。
兩個量的比例關係,除了正比還有反比 (inverse proportion)。 沿用前面的符號,如果 \[x:x_0 = y_0:y\] 則是 \(x\) 和 \(y\) 成反比 (in inverse proportion)。 因為這個比例式等價於 \(xy=x_0y_0\),\(x\) 和 \(y\) 的函數關係寫成 \(y=\displaystyle{k\over x}\),所以 \(x\) 和 \(y\) 成反比記作 \(y\propto\displaystyle{1\over x}\), 意思是說 \(y\) 和 \(\displaystyle{1\over x}\) 成正比。
比例關係──正比/反比關係──是函數關係的最初經驗。
比率 (rate) 是指不同單位的兩個量的比值:
A rate is the quotient of a ratio where the quantities have different units.例如匯率 (exchange rate)、變化率 (rate of change)。 但是日常語言並不嚴格遵守上述規定,例如稅率 (tax rate) 是同單位量 (元) 的比值。
[語音講解:proportion.mp3] |